黃茵茵

連繫兩地教育路 辦學到山區

育兒

廣告

最近冒起「一帶一路」新詞彙,令眾香港人滿腦子是問號,那麼,跟大家講「兩地一心」吧!或許又以為是甚麼經濟策略新詞彙?錯!「兩地一心」是創立了十年的慈善機構,宗旨講明不談政治,純粹以教育出發。創辦人黃茵茵(YY)將有教無類的精神推至內地偏遠山區,帶同香港青少年北上,讓青少年們不分疆界互相學習。

15年前歷歷在目

2000年冬天,黃茵茵(YY)到貴州考察,計劃將花了一年籌得的一百萬善款,為偏遠山區建校,讓更多孩子入學讀書。轉了多程車,攀過不知多少座山,再步行兩小時,YY跟同行義工來到少數民族山區找學校,來來回回錯過了校門,因為學校像破木堆搭而成的危樓。那天寒風刺骨,然而YY內心很溫暖,老師、村民盛情接待她,不在意民族服不夠暖,也要穿上展示誠意,面上流露燦爛真摰笑容。回程時,村民更怕他倆花時間天黑摸路,搭起簡單的竹轎,快捷地抬他們出村。
溫暖之外,更有團火在YY心中燃點起來,小朋友粗糙布滿泥土的小手握着YY,小手牽大手的畫面震撼人心。她在想:為甚麼孩子要在這樣不堪的環境學習?為甚麼自己那麼遲才來?自己怎樣可以為中國地方出力?可以將今次計劃長期延續下去嗎?熱血的YY暗下決定,要為更多這樣的孩子出分力,踏上全職義工之路,成立慈善機構。今天,她佩服自己,當刻不是霎時感動,能一直堅持至今。

不做太子女

YY曾任小學音樂老師,深明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我曾教書兩年,其實家人很支持我從事教育工作,不過,我哥哥往加拿大生活,而爸爸從事貿易生意,主要是化工機械出口至印尼亞洲等地,他想找親人幫忙。當年我覺得年輕是本錢,認為隨時做回教師也行,便辭去教席幫家人。」YY接手家族生意六、七年,雖然沒有想過要做回老師,但對於教育工作依然充滿熱誠。「我一邊幫家族生意,一邊公餘時推廣生命教育活動,跟志同道合者籌款建內地學校,我當時不算非常投入,只覺得考察山區可以體驗惡劣環境,沒想過對我的影響一直延續、一直發酵下去。」

成長在小康之家,YY可以優哉游哉做太子女過活,接手家族生意不用愁,然而,她偏偏自討苦吃。「我同時兼顧家族生意,籌劃山區建學校及決定成立非牟利機構,長遠地協助建學校,其實很難取得平衡,工時變得非常長,很辛苦,更有想過放棄籌辦『兩地一心』慈善機構。」

壓力爆煲邊緣

一人分身兩角兼兩職,差點令YY壓力爆煲。「創會前後數年很辛苦,要知道成立慈善機構最辛苦的是行政工作,走入山區考察我不怕苦,還很享受呢!反而是撰寫考察報告、計劃書、草擬文件、聯絡內地對口官員等等的工作很繁複。十年前香港對外貿易生意又非常旺,家族生意上的工作非常多,星期一至五留在公司,星期六、日處理慈善工作,試過一邊工作一邊哭,別人去玩、回家,自己就要工作,又食無定時、睡得少……」
正當YY步入谷底之時,有人拉她一把。「有善心人激勵我,捐出二百萬興建學校,更啟發我,問我『那麼香港學生呢?』提議我將計劃擴至香港學生,讓內地與香港學生互相交流及學習。正正是他的建議,『兩地一心』除了興建學校外,加入青少年交流團活動。」此外,YY現時回想,很感謝家人沒有說出口反對,而是默默接受並支持,創立機構首五年更是借用爸爸的辦公室作會址,家人變相是免費捐出租金。

建103間學校

中港兩地文化不同,加上YY一個女人仔,初期要擔起整個慈善機構的工作,實在不易。「幸好,從事貿易工作的經驗有幫助,例如跟內地官員溝通充滿學問,包括要知道所有善款用於建校上,最好以合作形式,善款作為『缺口資金』建校,而不是以『援助』形式;要清楚內地官員制度,知道官階職銜,他們才會覺得受尊重。我初時聯絡內地官員,確實曾質疑我的能力,但用行動證明,加上我的普通話不錯,溝通不成問題,他們認同我,自然可以順利合作。」以2005年正式成立慈善機構計至今,在內地偏遠山區足興建了103間學校,每位學生、每個老師的笑容就是YY堅持的動力。此外,造福山區學童外,也希望本地青少年有得着,YY與義工們帶領香港學生前往山區,體驗山區貧苦但知足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懂珍惜和堅忍。

難忘老師苦況

問及YY的難忘感動事,她想起一眾老師,眼框紅起來。「內地學生很簡單,可能閱歷不多,知道有書讀就很開心,他們哭不是覺得環境差,大部分是想起親人。反而最讓我深刻是老師,可能我曾經是老師,感同身受。記得有學校只有男老師,可知道,內地大部分都是女老師,而那間全校四位老師都是男生,十分罕見,原因是學校建於荒山野嶺,老師必須留宿,加上校舍簡陋,連大門也沒有,沒有女老師願意任教。另有老師宿舍是祠堂改建而成,內裏滿是雜草、蛇蟲鼠蟻,不過,由於新校舍已在旁邊興建,我們的款項不是用於職員宿舍,未能幫到他們,看到老師的渴求眼神,而我又無能為力,覺得擔子很大,很無奈……」

中港矛盾成障礙

十年間轉變大,近年一提起中港兩地,很多人耍手擰頭不欲多談,甚至負評多多。YY有感少了青少年參加交流團。「機構宗旨指出不談政治,只幹實務。可是,近兩、三年香港年輕人參加交流團不太積極,確實跟兩地政治複雜是有關係,我覺得在兩地文化矛盾上,反而要去多了解,應該了解後再有自己的想法及態度。」
另外,內地發展急速,山區愈來愈城市化,興建學校不再是重心問題,不再逼切,轉而是助學去協助內地生上高中。YY感慨地說:「我們找一些交流地方難上加難,以前很易找到,現時愈來愈偏遠,而科技發達,內地很多家庭已有電視、手機網絡,對外接觸多了,令當地人少了往日那份純樸,做不到交流效果。」機構今年停辦了交流團,而日後會考慮新的發展路向,望青少年們有更多得着。

兩地一心
「兩地一心」(U-hearts)慈善團體於2005年成立,致力改善中國偏遠山區學童的學習環境,除建校、助學外,亦透過籌辦山區生活體驗的交流活動,讓本地青少年成長及培養貢獻的精神。www.u-hearts.org

後記:感染力
不時在雜誌報章看到兩地一心的宣傳,有很多明星藝人支持,以為是YY運用家族生意時的人脈網絡,她表示非也。原來是義工們受到YY的感染,非常賣力,有各行各業義工在幫忙,包括演藝界義工。從YY身上,自會感受到她的魅力與堅持,了解做善事的本質是不求回報,旁人樂意支持,成為同行者。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黃大立(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欲率先接收資訊,請讚好我們的FB專頁並於「已讚好/Liked」選單設定「搶先看/See First」,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