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有口難言?專家析選擇性緘默症 5特徵要多留意+盡早診斷

育兒

廣告

選擇性緘默症|隨著九月新學年的來臨,孩子們面臨著適應新環境的挑戰。入學的第一個月通常是適應期,孩子可能因新的學習模式和環境而感到焦慮與不安,從而影響他們在社交場合的表現。一般來說,孩子在上學一個月後應能夠適應校園生活,但如果孩子在預期要說話的社交場合(如學校或社區)中持續無法表達自己,那麼家長需要多加留意,看看是否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
選擇性緘默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一種焦慮症,兒童在某些場合能夠正常與他人溝通(例如在家中),但在特定社交場合(如學校)卻因為強烈的焦慮感而無法說話,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及社交造成影響。統計數字顯示,約有0.71%-2%的兒童受到影響,通常在學前階段(2-5歲)會出現相關症狀。以下是其中一些選擇性緘默症的特徵:

  • 完全不開口說話
  • 用細小的聲音說話
  • 透過手勢或肢體動作表達意思
  • 迴避目光
  • 當意識到別人注視自己時,突然表現出焦慮或身體僵硬
選擇性緘默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長如何發現選擇性緘默症?

對於家長來說,發現孩子的異常情況可能並不容易。許多孩子在家中如同開籠的雀般,說個不停;而當學校反映孩子無法說話的情況時,不少家長可能誤以為孩子只是「怕醜」或性格慢熱,認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適應,因此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

事實上,大部分選擇性緘默症的個案不會自然痊癒。若能盡早進行評估及診斷,治療效果將顯著提高。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該症的診斷標準包括:

  • 持續無法在特定社交場合中(例如在學校)說話,儘管在其他場合中能夠正常說話
  • 影響學業或職業上的成就,或社交溝通
  • 持續至少1個月(不包括入學的第一個月)
  • 非因語言不通導致
  • 無法說話的主因不是發展性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
選擇性緘默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治療選擇性緘默症的有效方法

研究顯示,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目前最具科研實證支持的治療方法,能有效減少88.3%的選擇性緘默症徵狀。與單一使用藥物或同時進行藥物及心理治療相比,CBT的效果更為理想。因此,當孩子懷疑或確診為選擇性緘默症後,家長應盡早安排心理治療服務,以支持孩子的健康發展。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若家長想進一步了解此情況,建議安排子女向專業人士諮詢,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早期介入不僅能改善當前的症狀,還能幫助孩子未來的社交適應和心理健康。

筆者簡介:

選擇性緘默症 (圖片來源:Edge Development Centre)
(圖片來源:Edge Development Centre)

彭俏姿女士 (Ms. Gigi Pang)

Gigi目前在Edge Development Centre擔任輔導心理學家,同時為香港教育大學的客席講師,並在香港心理學會的輔導心理學部擔任執行委員(公共關係)。她為中小學、大學及社會福利機構提供個人及小組心理輔導服務,並多次擔任中小學、大學及非政府組織的研討會和工作坊講者,以提升受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與關注。

專業資歷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碩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副院士

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之認可綜合調解員

  •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委託營辦,香港教育大學21小時小學生涯規劃教育證書課程導師團隊(2021-22, 2023-24 )
  • 完成由香港精神科醫學學會主辦的選擇性緘默導師培訓課程
  • 修畢八星期「靜觀認知治療」、八星期「靜觀自我關懷」、「正觀親職進階導師訓練」培訓課程
  • 修畢認可之家事調解專業訓練課程及「兒童為本的親職協調員培訓」課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資料或影片來源:Edge Developmen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