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隱世麒麟王

育兒

廣告

神龍見首不見尾來形容傳統紮作師傅蘇馬電最適合不過,他真人不露相,懷着一身傳統技藝,威風凜凜的舞龍、勇猛神氣的醒獅、機敏靈動的麒麟全是出於他手,然而,要找他獻藝施展紮作本領,不易,只有識途老馬才知門路,因為蘇師傅不販賣本事,只為興趣,近年更以家為創作室,臨近新年、寶誕、打醮等傳統節慶,他就閉關,將一堆竹篾、紗紙、顏料、絨球、鏡片拼湊一起,幻化成各種吉祥神獸。

蘇馬電(70歲)
經歷:21歲時學習舞麒麟,隨後為了省錢,自學修補麒麟,從此醉心鑽研紮作,43歲時放棄漁護署工作,於元朗開設蘇馬電麒麟醒獅紮作店,成為行內本港數一數二的紮作師,近幾年退休,以興趣為先,在家繼續紮作。

四不像瑞獸
舞龍醒獅見得多,大時大節都會看見它們的蹤影,那麼「舞麒麟」又是甚麼?先說麒麟,它跟「龍」、「獅」、「貔貅」是中國傳說四大瑞獸,形似鹿,但體積較大,有牛尾、馬蹄,頭上有獨角,而背上有五彩毛紋,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又稱為「仁獸」。舞麒麟如同醒獅舞龍一樣,是中國傳統武術衍生出來,可以分為客家、海陸豐和本地三類,圍村每逢大節慶時、祠堂落成、新屋入伙、結婚喜慶或神誕打醮時,均會舞麒麟助興。不過,隨着鄉村發展,舞麒麟的傳統日漸褪色,掌握麒麟手製紮作技術的師傅買少見少,蘇馬電是本地碩果僅存的麒麟紮作師傅。


麒麟由紙紮頭及布料身組成,部分客家圍村仍保留舞麒麟儀式。

舞麒麟難揣摸
現年七十歲的蘇師傅並非圍村人,沒有拜師學習紮作,投入其中可說是誤打誤撞。廿一、廿二歲時對武術感興趣,在漁護署工作,負責批發漁市場的文件處理,公餘時跑去學武。對於當時幾歲已學武者,他屬於遲起步,有心不怕遲,大約廿五歲成為師傅級人馬授徒。問他在龍、獅、麒麟之間,何以選中比較冷門的麒麟?蘇師傅說得眉飛色舞:「舞龍、舞獅、舞麒麟三者完全不同,舞龍很大條,多人一起舞動,而我認為舞麒麟比起舞獅難、更富挑戰,一個麒麟的頭部規定了約重一斤,要舞得活靈活現,需要做很多動作,兩人負責一頭一尾,需要默契,很難用語言形容如何舞,總之舞法獨特,要配合小動作營造出『仙獸』的感覺,又不像龍要『猛』、獅要『醒』,我還未完全掌握舞麒麟的精髓。雖然舞麒麟辛苦,但我就是喜歡。」對於非圍村人的蘇師傅來說,舞麒麟參與儀式時,更要牢記不少禁忌,例如舞者不可以踏上祠堂的門檻等等。

蘇師傅曾在屋苑走廊上製作如一個人般高大的獅頭,給商場展示用。

為省錢自己動手修補
「舞」跟「紮」是兩碼子的事,自謙沒有美術天分的蘇師傅,昔日從沒想自己動手製作麒麟,全因一個「省」字而起。「七十年代,舞麒麟已經不及龍、獅那麼普及,懂紮麒麟的師傅更是少之又少,不像醒獅紮作師傅多而需降價吸生意,當時一隻醒獅八百元,而一隻麒麟就高出三倍,需二千多元。當時武館的麒麟已舊,但沒錢去購買新的,故此決定自己鑽研製作。當時那有拜師?因為沒想過轉行用紮作搵食,只是單純地一心想省錢。」怎料,那刻新嘗試,蘇師傅恍如發現新大陸,投入非常,開始找材料,解構殘舊的麒麟,試完又試,他直言花了十多年才可以稱得上成功紮出一隻出得場面的麒麟。

「蘇馬電式」人皆知
麒麟之吸引處,大抵是它虛構而不是真有其物,紮作師傅可以發揮想像和創意,變出不同造型。麒麟的造型格式有些部分是固定的,如鼻樑寫上祝福語,例如萬字花、五福臨門、八卦、福鼠(即蝙蝠)等圖案,但也可以有變化,例如將原來的單角變作雙角或多角。此外,有指從麒麟身上不同裝飾,已知道是出自哪個師傅之手。問蘇師傅他的作品有何特色,他沒有明言,表示形態不同。而看過多個其作品,發現用色大膽夠搶眼,加上常出現火燄、花飾、蝴蝶等非傳統圖案,以上應是蘇馬電的標記。近年廣東省一帶的紮作界也有「抄考」他,標明可以訂製「蘇馬電式」的龍獅麒麟。

第一步是用竹篾紮出雛形,獅頭和麒麟需花四天,龍頭至少花一星期。

開設紮作店在家工作
醉心麒麟,亦學會舞龍獅,無師自通的紮作技術亦備受認同,紮麒麟外,龍和獅也難不倒他,當時四十有三的蘇馬電毅然放棄穩定的漁護署工作,將業餘興趣化成事業,開創人生第二事業。「要真正紮起麒麟、龍和獅頭要花很多時間,當是有技術能力,加上太太支持、兒子與兩女兒已長大,加上我從來不因為『錢』而煩惱,最多一家人吃得清淡普通一點,決定即管一試,後來有師徒建議我在元朗開舖,便成立了蘇馬電麒麟醒獅紮作店。」元朗多圍村,不少人慕名而來找他修補、複製代代相傳的龍、獅或麒麟,又或重新設計新的。至近十年,蘇師傅開始減產,轉至在家工作,大型的龍頭、獅頭更需要搬出家中走廊製作,屋苑的街坊初初感驚奇,發現鄰居是臥虎藏龍,後來都見怪不怪。而近數年,他會特意控制製作龍頭、獅頭的大小,可以出入門口,方便在家中製作,不用將工作室擴展至走廊。

不斷創新慢工出細貨
蘇師傅的子女沒有興趣投入紮作行業, 他沒勉強,深知此行不吸引年輕一輩,現時由他一人主力製作,太太會幫忙貼紙。製作一個等同人身高的龍頭,至少花兩個月,採訪當天,蘇師傅正為元朗南坑排製作龍頭,以便舉行花炮會時,在南坑排天后宮出巡。龍頭在上色階段,見它金光閃閃,勾勒了火雲花紋,面頰近嘴邊更醒目地用毛筆寫上「蘇馬電造」。「沒有一套固定做法,前期工序大致差不多,我會買竹回來自行刨,自定厚薄長短,尤其造麒麟要控制重量,竹篾質量就很重要。紮好框架雛形後,就交由太太貼(紗)紙。之後上色,以此金龍為例,我是近半年才發現出這樣金的顏色,之前的『金』只能說是較靚的黃色,我現時用了金粉混合水溶劑顏料。其實,我一直都改良,例如用雙彈簧支撐耳仔,而之前跟太太看粵劇,見壁畫有條兇猛的龍,立即拍下來,希望有機會造這款龍,希望再挑戰自己,改良紮作技術。」

預料將失傳
問蘇師傅擔心別人抄考他的款式和技術嗎?他大方地說:「我一直公開,心態是有人想學就教他們吧,沒有秘密,你看,顏料任由你拍照,會告知你用此墨畫出來的黑色是最美,金色可以加入這些金粉。也有年輕人跟我學,但要他們全職紮作是沒可能,而內地師傅、工人很多都大量生產,工做得不細,我希望此傳統技藝不要失傳,不過,說實話是預計會失傳……」他堅守自己興趣,同時是默默守着傳統文化。不過,一人之力有限,雖然蘇師傅名下徒弟徒孫沒過千也有數百人,但他們都以舞龍獅為主,真正投入紮作的,可說是沒有呢。

蘇師傅有一眾徒弟徒孫, 近年,他已退休沒有再教舞龍舞獅舞麒麟了。

後記:無價文化遺產
2014年,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480項目中包括傳統手工藝「紮作技藝」,蘇馬電師傅通曉的多項紮作:龍、獅頭和麒麟,也列入清單中。造一套獅,即獅頭連褲要$7,000;造麒麟省卻褲子也要$6,500,而大約30節的龍更是$90,000,你我當然不會「無情情」購買。不過,趁新年節興時,大家不妨多留意、認識這些傳統藝術,多欣賞,以不負師傅們的心血。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Paul Choi(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