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養

青春期教養|專家教父母3步建正向溝通橋樑 重獲青少年子女信任

育兒

廣告

青春期教養|「明明我們以前關係很好,他又很聽話,但現在變得不負責任,只顧打機,事不上心,屢勸不聽,到底應該怎樣教才會變好?」最近,我在香港遊戲及心理治療學苑與一些中學合作推廣正向教養,接觸到很多子女正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家長,大家都帶着差不多的煩惱 —— 以往的教養方法已不管用,但又找不着新的有效方式,正向教養的角度會如何回應這些無助的爸媽?
青春期教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青春期教養|1. 接受階段轉變

想「教好」青少年子女前,我們必須先理解他們到底發生甚麼事。近代腦神經科學研究的實證,正好為被形容「反叛無禮」的青春期特性作出平反。原來孩子踏入前青春期開始,他們的腦袋正一步步發生巨變,為日後作為成年人做足準備。這段期間,他們的腦神經接駁會不停變化,大量少用的神經連接被中斷,變化有如龍捲風一樣難以預測,讓他們的情緒波動很大。生理上,他們也會踏入「預備獨立」的階段,身體為了讓他們變得更願意嘗試和冒險,負責理性的腦區會變得較少反應,因而令他們常常不計後果,或變得十分衝動。但就如一個正反兩面的硬幣,這些特質如果用得其所,就是勇敢、創造力、活力等強項,往往能幫助青少年突破自己很多框框,充滿創意,為社群及家庭帶來進步和新動力。

青春期教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父母抱着「我想教他變好」的心態時,就很容易忽略了眼前的青少年已不是昨天言聽計從的孩子,因感到很失望而破壞了關係。想好好與青少年相處,建立正向關係,爸媽需要慢慢接受這個階段性的轉變,我們再也不能以「教育」的方式去改變或控制到他們的決定,而是由「教」調節到以同理心聆聽打開溝通大門,學習找到可以欣賞的時刻,從而找出彼此相處合宜的方法。

青春期教養|2. 小大人般的信任

青春期教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正向教養中,我們常常強調正向關係是關鍵,應用於青少年教養中,甚至可以說是父母唯一的管教本錢。數年前,一間社福機構做了一個關於青少年十大最喜愛及最討厭聽到的說話,發現女生最喜歡父母主動跟他們連結,會買禮物給他們和提出陪伴逛街的說話,而男生則最喜歡父母說一些讓他們自由選擇、相信他們決定的說話。而無論男女生也好,也最討厭責罵、比較及人生攻擊。如果應用這些調查結果於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青少年依然是需要父母的,只是角色上的功能已有所轉變,由過往的緊貼式管教,變成好像一個朋友般的支持、聆聽、信任及適時協助,從而幫助他們感受到一份能力感,能更有智慧地實驗如何獨立。

青春期教養|3. 如何處理行為不當的時候

青春期教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不是不想讓他自主,但我好怕如果犯錯了,就會引來無可挽救的結局。」這是很多青少年家長的心聲,有時甚至因為太害怕而侵犯孩子的私隱。其實,當一個青少年感受到很大的信任,他們反而會較大機會多一點點三思才行動。當然有時他們也會抵受不了誘惑,例如沉迷網上遊戲等,這個時候,父母要謹記擔心的情緒會讓自己不小心說錯破壞關係的話而無法展開真正的溝通,只有放下對行為必須立即看到改善的執着,我們才有空間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需要,當他們放下戒心,爸媽才有機會把自己的意見向青少年提出,從而探討更合適的方向,如果必須動用後果管教,也請與孩子一起共訂規則和後果,並接納他們也有處理不當的時刻,不看輕孩子。

父母不妨回想自己青少年歲月,是不是也和眼前的孩子一樣,也有一點點輕狂,也很喜歡自主?當時的你又渴望父母如何回應和表達愛呢?這些回憶都是今天你陪伴孩子成長的智慧呢!

青春期教養 (圖片來源:APPHK)
(圖片來源:APPHK)

筆者簡介:

陳祖恩 Phoebe Chan @APPHK 輔導員

Phoebe的突顯強項:

1.創造力、2.堅毅、3.愛、4.感恩、5.洞察力

Phoebe為善養親職輔導員,擅於運用輔助教養模式,支援SEN家庭。工作包括為國際學校的自閉症學童擔任影子老師以及支援主流學校學習困難的學童,同時亦為家長舉辦親職支援講座及同行小組。Phoebe現正修習非暴力溝通及正念靜觀,希望讓更多家庭感受到愛與平和。

香港遊戲及心理治療學苑 (APPHK)由一群資深的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及治療師等組成,多年來致力在學校及家庭推廣正向教育、正向教養及品格強項,以提升孩童的心理健康。中心亦提供一站式遊戲輔導、親職諮詢及SEN訓練,讓家長得到全面支援。

Instagram: apphkorg
Website: https://apphk.org/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apphk.or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APPHK資料或影片來源:APP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