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eea與老公張弛有道 1招維繫一家甜蜜親情 疫下陪仔女繼續學
疫情下自救 親自教育讓仔女疫下繼續學習
的確,楊在育兒路上,縱使遇上疫情也沒有一刻怠慢。她坦言當時育兒上真的有點困難。皆因在疫情開始時女兒Tanya只有2歲幾,正是孩子學習技能、知識的黃金期,迎來的卻是停學。當過補習老師的Rabeea深明孩子不能長期在家,不接觸人,否則行為會出現倒退,影響社交、溝通的能力。幸好,這位媽媽想到法子,剛好同屋苑有很多同齡的小朋友,他們的爸爸媽媽都是在家工作的,有見情況比較安全。Rabeea決定自己擔任老師的角色,聚集幾個小朋友,教他們畫畫做勞作,有時更會在家辦煮食班,跟孩子一起玩,好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人,助他們保持良好的溝通。另外Rabeea還邀請補習老師上門,希望培養女兒能繼續在坐定定學習寫ABC和數字,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不忘把教室搬進大自然 建立3個成長方向
疫情下,家庭活動、育兒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孩子未能上學,不能多人聚會,有很多小朋友終日困在家,難免培養出壞習慣,如經常看電視、看手機,虛度光陰。所以一向緊張孩子發展的Rabeea便試著把課室移到大自然,用之自然。那時她經常帶女兒外出玩樂,上山、下海、去沙灘,目的就是讓她跳出屋企,多接觸大自然。Rabeea憶述女兒首次行山的經歷,只有2歲半的她,一行行了6個小時,沿途Tanya可以看到有牛牛、羊仔、雞仔。看之餘,她還可以摸,可過去接觸,把感官、常識記入發育中的腦袋裏。Rabeea的耐性、心思都是想讓Tanya培養做運動的習慣,同小朋友玩的社交技能,同時透過接觸大自然,讓她去探索,接觸不同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把疫情當門課 從而提高孩子清潔意識
不過,人群聚集、外出仍然存有風險。所以,就要從個人入手。 Rabeea又把疫情生活納入課題,從習慣教孩子防疫意識。她一定要教小朋友洗手,自己身上一定帶齊消毒濕紙巾、消毒噴霧,家庭和學校教育都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做好。然而,Rabeea都有緊張時,因為陀和生兒子芯哥時正是最嚴重的時期,她也有不敢帶仔仔出街的時候。始終嬰兒在4個月大起,都會食手指,周圍摸來探索世界和自己身體。不過,為了不礙兒子成長,疫情稍放寬就會帶他上Playgroup。現在外出,芯哥就會抬起臉指示媽媽要幫他戴口罩。因此Rabeea建議從小小的生活習慣開始教導小朋友更大的知識。
兩公婆各施各職 不傷感情教孩子道理
學習知識的效能,與心理因素有關,而家庭關係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於是,Rabeea要建立快樂家庭,又要做好育兒,而她和老公就各有所職。在家Rabeea是屋企的經理,會處理好兩個小朋友的日程和起居飲食。雖然,她不時分享一家人玩樂的內容,但她也有較嚴謹的一面,「我都很緊張我孩子的學術成績。」她直言。Rabeea覺得返學很重要,所以她會教Tanya,學習、玩樂要平衡。她會教Tanya要勤力讀書,到周末媽媽就會帶她外出遊玩。Tanya也很生性,很喜歡做功課,不用媽媽擔心,難怪訪問間Rabeea多次以「天使」形容女兒。
至於爸爸呢?就是從事玩樂。每次收工回家,他和孩子玩得很狂,周屋走。有時又跟孩子彈琴,Jam歌,一齊玩。黃家就有了一個比較嚴厲的媽媽和一個著重玩樂的爸爸,兩公婆張馳有度,仔女從快樂中長知識。
建立甜蜜家庭關係重點在於「時間」
現在兩個孩子還是很小,加上Rabeea一向很重視家庭關係。而維繫一段好的關係,時間是非常重要,「一定要多給孩子時間。」所以這位星媽有一個堅持,就是每朝都要送女兒上學,到生細佬那一日,仍一早起身7點左右送囡囡上學。到現在仍每朝跟大家講早晨。如果不用工作,Rabeea一定會陪孩子食飯,到晚上都會負責睡前故事。目的是要孩子知道媽媽一直在身邊陪著他們。
教養不關是仔是女 在乎孩子個性
「在教導小朋友方面,我都是一個初學者。」Rabeea笑言。而她認為女兒是天使,她很乖巧,自個半月左右戒奶後生活一直有規律。還記得Tanya3個月大時跟媽媽飛紐約,在機上睡足16小時,沒有扭計。但兒子芯哥呢?現在15個月大,卻月月有新鮮,上個月還乖乖的,今個月卻每小時醒一醒。看見仔仔和囡囡的分別,Rabeea發現孩子是很難觸摸的,用教女兒的同一套方法在兒子身上應該無問題的,但原來非也。要視乎小朋友,每個個案不同,真要看他的需要,只可盡量有個規律給孩子。
中英並重給孩子選教學模式的自由
雖然Rabeea和Tim小時候都是讀本地學校,因移民去了外國。或許他們接受過兩種教學模式,所以在孩子未來的教學上,怹們也是開放的。Rabeea認為小朋友從細開始學語言是好的,現在選擇的路線就是一半中文一半英文,所以她本來是想孩子讀本地學校。但自己真的應付不了本地學校的壓力和功課,坦言需視乎孩子的個性。 有些小朋友他們讀本地學校是喜歡做功課和很喜歡讀書,喜歡那種學習模式。如果芯哥將來有這些喜好,她是很歡迎的。「只要你自己應付到我覺得是可以的,我會在身邊支持你。」Rabeea承諾。
不用繼承衣鉢 找自己方向而行就好
Tanya很有規律,這一方面很像媽媽。Rabeea也自認很有紀律,讚自己好乖和很顧家,而Tanya也是如此,是一個好甜的女孩。芯哥還小,暫時未知像爸爸還是媽媽,但有一點,音樂潛質上,絕對像Tim,未識說話就拿咪唱歌。如果他們有想學的,作為父母,都會放手支持,讓他們去試,從中發掘自己的潛能。最緊要是找到一條讓他們享受學習的路。「現在這個年代,我想小朋友盡量在健康、快樂的環境裹長大。」
近七成家長擔憂幼兒缺乏觸摸影響成長
正如Rabeea提到,疫情期間很擔心疫情對芯哥的影響,以及對女兒學習進度所帶來的後果。原來這個擔憂是很多家長同樣面對的。早前滴露發表全港首項 「幼兒觸感調查」訪問了共 300名 2至5歲香港幼兒的家長,結果顯示受訪家長曾因衞生問題而避免幼兒觸摸其他人或事物,包括:公共物品(如扶手、升降機按鈕、門把手、欄杆等)(78%)、陌生人(74%)、街上物品(如超級市場或其他商店內的貨品)(69%)、遊樂設施(如滑梯、鞦韆、攀爬架、波波池、旋轉木馬等)(51%)及戶外或野生動植物(如草地、沙灘、流浪動物等)(49%)。此外,七成受訪家長回家時亦曾因未進行消毒,而避免觸摸或擁抱家中 2 至 5 歲的幼兒。這一種緊張令孩子少了多感官(multisensory)學習機會,如捉摸不同質感的物件,此會有礙幼兒學習成效。
受訪家表示緊張,當發現子女觸摸看似不衞生的物件或人時,超過六成家長會採取即時行動,包括立即喝止幼兒、以及即時消毒幼兒雙手。家長此舉卻有可能抑壓幼兒探索觸感的慾望,無形中增加他們的壓力,甚至有可能令幼兒誤會與外界接觸並非正確。然而缺乏社交觸碰(lack of interpersonal touch)對幼兒的社交及大腦認知發展都有所影響。近七成受訪家長擔憂幼兒因減少接觸外界而窒礙其成長,他們觀察到疫情中幼兒在性格及心理發展、語言發展、人際溝通技巧、以至學
習能力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Rabeea建議做好防疫意識,在許可的情況下讓孩子試著捉摸和接觸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