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ible three比Trouble two可怕?專家指是謬誤:3歲可以理性溝通更好湊
撰文:Daphne Wu|圖片:Shutterstock、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1. 何謂Trouble two及Terrible three?
邱振明:「孩子在 1歲多至2歲期間,成人說甚麼他們便做甚麼,會無意識地全盤吸收,不自覺就模倣及跟隨起他人來。但隨著1歳會行,孩子進入獨立自主的新階段,到1歲半至2歲,開始更有意識地思考,原本事事合作的孩子,愈來愈有自己的想法,也愈來愈有秩序感,忽然變得甚麽都說『不﹑不﹑不』,大人處理不了,就標籤他們麻煩和恐怖,其實幾十年前根本沒有這樣的標籤。
『去洗手嗎?』『不』。『吃飯嗎?』『不』。孩子原本是想從水壼倒一杯水,大人卻怕他倒瀉,一聲不響就幫他倒了,孩子馬上爆喊……孩子追求獨立自主和建立秩序感的內在需求,硬生生給大人破壞了。孩子開始想到有些事情是『我想做的』,不明白為何有些事情是『別人想我做的』。他開始想有自己的身份和意志,愈來愈想自主探索和控制環境,但這個階段又未能從別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對於言語能力有限的幼兒來説,表現自主最容易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說『不』這種否定方法來跟你的意見分開,是獨立思考的萌芽。
所謂的Trouble two(恐佈的2歲)就是從這時開始,處理不好會延續到3歲,亦即人們所稱的Terrible three,更可能三歲定八十,恐佈一世。這段時期孩子的認知、情緒和社交發展快速,只是大人未準備好追不上,反而標籤他們為恐怖罷了,觀察入微的蒙特梭利教育,改稱這階段為Terrific two或Wonderful two。」
2. 是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
邱振明:「0至3歲孩子正面對身心的急速發展,因此每個孩子都會經歷1至2歲左右獨立自主萌芽的階段(Erik Erikson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這時他們比較自我中心,不大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只是從自己出發,控制不了自己。
但不一定每個孩子都會有Trouble two階段,視乎成人能否跟隨孩子,預備好一個孕育他們的環境,支持他們這階段獨立自主的發展,同時讓他們逐漸從群體的基本規則中學習和其他人以互相尊重方式相處,融入社群。很多蒙特梭利教室或家庭都沒有這「恐佈」經驗,但正如前面所述,處理不好當然可以『恐佈』一世。」
3. 有指Terrible three比Trouble two可怕,你認為呢?
邱振明:「這是錯誤的。一般來說,3歲進入了3至6歲更有意識地吸收學習的階段,認知情緒社交長足發展,愈來愈理智,也更能理解其他人和互相尊重。相比起Trouble two階段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成人更難以透過言溝通了解這階段的孩子,孩子也很難讓成人了解,然而3歲已能開始理性地溝通。如3歲仍然terrible,乃生命中重要的前3年教養出了問題;或者在香港要贏在起跑線,成人不了解孩子發展而過度催谷,孩子因遭受大人壓制而反抗而已。2至4歲是孩子秩序感高峰期,如生活節奏穩定、在預備好的環境及有基本規則下讓孩子自由發揮,孩子會愈來愈自律。」
4. 如何分辨是脾氣差,還是Trouble two及Terrible three的過度期?
邱振明:「任何天生就脾氣差的孩子,只要教養方法適合這種氣質或脾性(temperament)的,都能逐漸學會正向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以和平地在群體中相處(除非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很多時只是大人極權、縱容或忽視,才會令孩子大發脾氣或有其他不正常的行為。」
5.眼看Trouble two及Terrible three的來臨,父母心態上應如何準備?
邱振明:「父母在心態上需要追得上和接受孩子在這階段是快速發展,要明白孩子內在的需求是持續追求獨立及自主。父母應該在安全及合適的環境下,讓孩子可以自由作出獨立及自主的選擇。父母應盡量尊重孩子的決定,給予孩子有限度的選擇(二選一或三選一),當孩子作出選擇後,要相信孩子在他能力範圍內可以完成。
如孩子想用匙羹舀飯吃,成人怕孩子舀到成枱飯,便會立即幫忙餵飯,其實成人可先放鬆,觀察孩子真正需要,容許他們不斷重覆練習,要明白這一切都是人的自然發展定律。孩子思考能力高了,成人也要跟得上,腦筋要轉,並作出適當的引導。但這個階段因為身體急速發展,孩子有時不明所以地大為哭鬧和大發脾氣,成人要有超級耐性。所以最重要是放鬆,從容與孩子度過此階段。」
6. 面對期間,父母如何可以做到不生氣?
邱振明:「大人面對孩子說『不」時,首先要心平氣和,須知這是孩子的發展階段,要正向地協助他們度過。在基本上安全的情況下,父母應以從容和堅定的態度去處理,循序漸進的協助孩子適應群體中的自由與責任。例如自己行路,按孩子的狀況慢慢增加路程,當孩子走了一小段路,不願再走,就從容而堅定的告訴孩子『累了可以休息,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繼續行』。
如果父母都了解孩子內心發展,並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去培養孩子的獨立、專注力、協調和秩序感,配合預備好的環境讓孩子積極的去體驗周遭,讓他們去發現有趣的事情並可以反覆練習和創作,並於過程中不隨意打斷孩子及不過度幫忙,面對孩子時,先問(說)再做,就可以避免衝突,那就可以做到不生氣了。放鬆及賦予耐性,給孩子時間及空間處理,其實也同時在給你自己時間與空間啊。」
7.通常要去到幾多歲才回復「正常」?
邱振明:「0至3歲的孩子主要由生存本能驅動,大多只能服從內在的導引與衝動,難以服從外在的要求。如環境預備好,大人教養方法又適當,2歲開始就能夠逐漸理解他人的意願,所以有時能服從,有時不能。到4歲左右就愈來愈樂意服從及自律,發展成一個『正常』的孩子。這在蒙特梭利教室和家庭常常看到,4、5歲的孩子都已正常化,有時老師略為提點,孩子就能自律起來。
但如環境和教養方法不當,到幾多歲也不會正常化。注意這不是盲從,而是孩子獨立自主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包括社群中以德和智慧服人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