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

考試也不考,為什麼學生要有創意?

教育

廣告

「好學不倦」,是我們中國人傳統認為好學生應有的特質,形容一個人能自主地追求知識、技能及態度的提升,尤其是知識方面,願意不斷學習,力求新知,充實自己,不知疲倦。在求知慾方面,委實彰顯一個學生好學的一種優良表現。

這樣的「好學不倦」,必然是今天香港家長夢寐以求,想培育自己孩子所擁有的特質。

然而,今日香港的教育,是否真的能鼓勵學生好學不倦呢?

如果有一個學生求知若渴,不斷發問,不少老師或會因為課室管理、要趕及課堂進度,甚至為趕在考試前將所有要考核的內容教完等種種原因,而選擇在課堂上遏止欲求新知的學生繼續發問。

落地點思考一下,「好學不倦」在香港從來只是一個讓學生抄寫四次的四字成語而已。

前段說到學習分知識、技能和態度。但是香港教育對於考試不考的知識範圍,已經不再重視,更遑論是不容易考核的技能和態度。

我實在很想和大家談談今天社會一種很重要的技能:「創意」。

創意本身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在兒童嬰孩時代探索世界時,我們根本沒有為他們定義筷子是用來夾餸菜,又沒有定義餐碟是用來盛食物的。

幼兒會運用自己的創造空間,將筷子和餐碟這兩種食具變成他們幻想的舞台,會當樂器的用來敲打出不同節奏聲音,會模擬將一對筷子變成一道滑梯當作小玩具。

偏偏我們成年人看在眼裏,總認為小朋友這樣是不按法則,繼而定下許多規則規條去禁止防範兒童再做這些違規的創意行為。規定上茶樓,兒童該安安靜靜的坐下;筷子只可用來夾東西放入口吃;餐碟只放食物等等,那麼,「創意」隨着我們的年齡增長,骨骼的疏鬆,創意也因為我們要滿足世界的規條而逐漸流失。

今日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父母的,其實我們最要知道,創意既是一項不容易考核的技能,卻又是能令社會更美好的一項重要技能。

成年人怎樣在日常生活及學習當中,讓我們的孩子保持創意,保持他們的求知慾,營造出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習環境讓小朋友成長呢?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