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餐後易尿酸積聚痛風發作 4招預防痛風+15食物要慎吃!
撰文:郭韻婷 | 編輯:Sunday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肉類食物含高嘌呤進食後易引痛風
事實上,港人常吃快餐及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都可增加罹患痛風的風險,而這疾病在香港愈來愈普遍。風濕科專科醫生表示,「痛風是由體内過高的尿酸引發。在日常飲食中,當人體攝取嘌呤後,會透過新陳代謝将嘌呤分解成尿酸,再排出體外。惟尿酸過多或排洩受阻,便會在關節内形成結晶及積聚,誘發關節炎。」
港人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會不知不覺間進食不少含高嘌呤的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動物内髒包括豬肝及鵝肝等,含有不少動物脂肪和嘌呤;而其次牛肉、羊肉及雞肉,均含有中量嘌呤。此外,部分海鮮和菇類,如魚卵、沙甸魚、冬菇及草菇等,嘌呤值亦較高。
酒精對痛風患者的病情影響亦很大,因酒精會阻礙尿酸的排洩,極容易引發痛風。一般人以爲啤酒酒精含量較低,但由於用大麥制造,嘌呤含量甚高,亦是痛風患者大忌。醫生指出,約有五成痛風患者首次病髮位置是腳趾公關節。不少港人一年四季都喜歡吃火鍋,食材多以肉類爲主,包括動物内髒及海鮮等,均是導緻痛風病發的高危食物。
女性停經增患痛風風險
醫生解釋:「以火鍋爲例,湯底多以肉類熬制,食材以肉類爲主,更有不少動物内髒及菇類等,都是高嘌呤的食物,痛風自然容易發作。」避免痛風病發,最重要是控制體内尿酸濃度,痛風患者須注意飲食,時刻應戒吃高嘌呤食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據美國風濕學會及歐洲抗風濕聯盟的指引,痛風患者的尿酸水平標準,應維持在正常偏低水平,若是尿酸愈低,痛風病發的機會亦相對減少。
有醫學研究顯示,倘體内的尿酸值高於0.38mmol/L,因此尿酸會傾向形成結晶並沉積。痛風患者的尿酸值若保持0.3mmol/L,能減低痛風急性病發機會。醫生表示,痛風患者除戒口注意飲食外,同時須配合服用藥物,令尿酸在健康水平内,就可有效控制痛風及病發。
痛風患者一般以中年男士較多;女性在收經後,患痛風的風險亦明顯增加。醫生解釋,雌激素可加強排尿酸功能,但一般女性50歲後停經,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因此增加患痛風的機會。近年在臨床上發現,年輕人求診醫治痛風的個案增加。醫生認爲,可能與年輕人愛飲酒及多肉少菜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另一原因則是家族遺傳。若擔心也可預先購買保險,為自己增加一份保障,即睇危疾保險比較。
所謂病從口入,要有健康身體,就須培養健康飲食,才有健康生活。
預防痛風4大事項
痛風是不能根治的疾病,藥物只可幫助控制病情或預防病發。 醫生指,痛風主要與飲食有關,患者應改變飲食習慣。「即使非痛風患者,倘若家族中有人患痛風,亦應及早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 尿酸含量
痛風患者應定期檢驗尿酸水平,初期每三、四個月檢驗一次;待病情穩定後,可半年至一年檢驗一次。
非痛風患者進行體檢時,應測試血液中的尿酸含量,确定沒有超過指定水平。
2. 控制體重
留意體重應保持在BMI(身體質量指數 )25或以下,倘BMI指數超過25便,應提高警覺。
3. 攝取水分
每日飲兩至三公升水,有助身體排出過量尿酸。
4. 嘌呤食物
痛風患者應減少吃肉類,如鵝肉等;戒吃動物内髒、沙甸魚、魚卵,以及濃肉湯等高嘌呤食物,有助控制體内尿酸回覆正常水平。非痛風患者若少吃上述食品,則可減低患病風險。體内尿酸過多或排洩受阻,便會在關節内形成結晶及積聚,誘發關節炎。痛風患者應定期檢驗尿酸水平。
痛風患者食物金字塔
透過食物金字塔可調養健康飲食,以下爲痛風症患者而設的食物守則,醫生表示,除痛風患者外,一般人亦可作參考。
第一組
以下食物可於日常進餐食用,惟體重過重者食量宜節制:
例如牛奶、芝士、蛋類、五谷類、面包、餅乾、糖果、水果、蔬菜和朱古力等。
第二組
以下肉類每餐隻宜選擇一種,每次分量爲兩安士:
例如豬、牛及羊等肉類,另部分魚類。
第三組
以下9款高危食物易誘發痛風應盡量少吃:
例如豆類、椰菜花、菠菜、蘆筍、冬菇、煎炸食物、忌廉、牛油及植物牛油等。
第四組
以下6款高危食物易誘發痛風以下食物應戒吃:
例如動物内髒、沙甸魚、魚卵、鵝肉、濃肉湯及雞精等。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