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少運動參賽事 隱性心臟病隨時現形

健康

廣告

每年香港有不少大型體育盛事,均多次出現選手因隱性心臟病猝死的情況。或平時甚少做運動者,進行劇烈運動前,應先接受醫生評估,並接受足夠訓練才開展運動,否則, 隱性心臟病患者有機會突然病發,甚至致死。

撰文:劉承昕|編輯:Sunday Kiss|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在2012年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賽事「香港ITU 三項鐵人亞洲杯賽」,一名27歲英籍男選手,於距離終點線不足100米突然暈倒,最終搶救後不治,先天性心臟病極可能是其致命原因。醫生表示,若做運動期間突然猝死,很大機會是心臟出現問題,當中有三大可能性。其一是冠心病;其二是遺傳性心臟結構問題,例如心肌肥厚症等;第三個可能性則是遺傳性心臟非結構問題,例如心律不正等。

少運動參賽事 隱性心臟病隨時現形

心肌肥厚症最常見

一般而言,大多數運動間突然死亡者的成因是冠心病。不過,在2012年的三項鐵人賽個案中,死者較年輕,患有程度上足以致命的冠心病機會不高。反之,該死者較高機會患有遺傳性心臟隱疾,但屬結構性或非結構性,則難以猜測。

在遺傳性心臟結構隱疾中,以心肌肥厚症相對常見。外國數據顯示,每500至1,000人便有一人患有心肌肥厚症。心肌肥厚症即心臟部分肌肉較正常的肥大。即使患者出生時心肌大小正常,但青春期過後,部分心肌可能會逐漸變大,形成心肌肥厚症。若肥大位置處於較安全的地方,例如心尖等,對患者影響不大。

惟若位於左心室出道(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大動脈的位置)等較危險地方,心肌肥厚症患者則有機會於運動時出現兩種危險情況。其一是因心跳加快而令血液阻塞情況更爲明顯,難以泵出血液;其二是心律不正,因心跳太快而令供給心臟的血液不足,引致心肌壞死,甚至致命。若患者心肌肥厚情況較嚴重,即使並非進行運動期間,亦可能出現氣喘、心律不正的情況。

另外,部分隱性心臟病患者有先天性心血管變異,即其中一條冠狀動脈會經過一些不正常而較窄的地方,例如大動脈及肺動脈中間。當這些患者做運動時,冠狀動脈便會因大動脈輕微變大而被壓到,並引致心臟缺血。至於遺傳性非結構心臟隱疾,則主要指心律不正。

一般人在靜止情況下,其心跳應是60至100下;若心跳超出這範圍,便屬心律不正。

心律不正患者常感暈眩

部分人可能出現先天性心臟肌肉離子通道病變,令心臟每次跳動後,自我重置時間過長,引致心律不正。心律不正患者除在運動時會出現較明顯徵狀外,平日亦可能感到暈眩等。

不少患者平日沒有明顯徵狀,未必察覺到問題,並可能突然病發,須接受心外壓等急救。惟亦有部分患者因其他疾病求診時,偶以發現心房出現雜音,繼而發現問題。

另外,部分患者亦可能在入職或買保險前,作心電圖檢查時發現問題。若接受心電圖檢查後,懷疑病人患有心肌肥厚症,醫生可能會爲其進行超聲波或磁力共振等檢查。至於偶發性心律不正的病人,則可能須接受24小時心電圖檢查。

少運動參賽事 隱性心臟病隨時現形

體裝除顫機 遠離電磁波

一旦患者被確診心肌肥厚症,可能須服藥減慢心跳及心臟負荷;被確診心律不正的病人,亦可能須服藥緩和病徵。若患者病情較嚴重,則可能需要植入除顫機。該儀器可偵察心律,若發現心臟跳動混亂,會對其施予電擊,刺激心跳回復正常。

病人每次覆診時,醫生會以電子儀器,爲其偵察除顫機的電量。一般而言,若除顫機較常處於備用狀態,可用五至七年。若儀器須較常作出電擊,則可能於一至兩年便耗盡電源,屆時病人便須再接受手術,植入新的除顫機。

不過,裝有内置除顫機的病人須注意,該儀器會受電磁波影響,故須避免到發電廠等電壓較高的地方;或接近雪櫃摩打,與其保持距離多於六吋,以免影響除顫機運作。

運動員也有心臟病

不少人認爲運動員身體較健康,患心臟病機會較低。其實部分運動員的心臟情況,可能比一般人還要差。醫生表示,運動員可能因接受長期劇烈運動訓練,令心臟負荷增加,逼使其增加心肌體積,以更有效泵血。

然而,若這反應超過極限,便會形成心臟發大、心肌肥厚等疾病。若患者做劇烈運動,更可能構成生命危險。

少運動參賽事 隱性心臟病隨時現形

賽前準備 預防猝死

平日少做運動、志在參與的人士,無論進行任何比賽在前均應做足準備,預防比賽期間心臟病發。

1.賽前接受醫生評估
參賽前,可先找醫生評估身體狀況。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病史,例如家族曾否有人患心臟病;亦會問病人曾否突然暈倒。之後醫生會聽病人心房有否雜音,以診斷他有否心肌或心瓣問題。如發現有問題,病人可能不適宜參與賽事。

2.充足訓練
平日甚少做運動,甚至可能十年來亦沒有正式做運動的人士,應在參賽前接受長達一年的訓練。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