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原因+預防方法|止血粉作第一線治療 9成患者30天內出血情況受控 注意6大高險因素

50+人士健康

廣告

消化道出血 原因+預防方法|最近,中大醫學院與泰國朱拉隆功國王紀念大學醫院及新加坡樟宜綜合醫院一項共同研究發現,一款特別的止血粉TC-325可作為上 消化道出血 患者的第一線內鏡治療方法。研究結果顯示,9成接受TC-325治療的患者30天內的出血情況受控,較標準治療組的81%更高。而30天內需要額外介入治療者,亦僅佔7%,較標準組少2%。是次研究共有224名來自香港、泰國和新加坡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參與,他們被隨機分配到兩個組別,當中111名患者接受TC-325治療,其餘人士接受標準治療。

TC-325止血粉現時多應用於外在傷口出血,其主要成分為矽酸鋁黏土,當與血液接觸時,會在出血部位形成一道黏性屏障。在大約10年前,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首次證實TC-325可作內鏡應用,此後,便一直作為急救治療方案,用於接受標準治療後未能控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 研究結果顯示,9成接受TC-325止血粉治療的患者30天內的出血情況受控,較標準治療組的81%更高。(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 研究結果顯示,9成接受TC-325止血粉治療的患者30天內的出血情況受控,較標準治療組的81%更高。(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上消化道出血 3大症狀 失血過多可致命

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包含食道、胃、十二指腸,下消化道則包含小腸(空腸、迴腸)、大腸、直腸、肛門。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無論患者是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若失血過多,都會造成休克、神智不清或失去意識,嚴重者有機會導致死亡。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資料指出,香港每年每10萬名成人約有130人患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會導致吐血、血便等問題,佔報告病例的35-50%,而其他相關病因則包括:胃十二指腸糜爛(8-15%)、食道炎(5-15%)、靜脈曲張(5-10%)、食道裂傷(15%)、血管畸形(5%)。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會有以下3大症狀:

1.吐出鮮血

2.吐出咖啡色的陳舊血/嘔吐物

3.排出黑色大便

在香港,每年每10萬名成人約有130人患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導致吐血、血便等問題。(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在香港,每年每10萬名成人約有130人患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導致吐血、血便等問題。(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TC-325止血粉易於應用 特别適用於腸胃癌腫瘤出血

醫護人員可透過進行內鏡檢查找到出血源頭,過去標準治療包括使用止血鉗,對慣性出血的病變組織進行止血治療,以減低再出血的風險和施行手術的需要,或對消化性潰瘍作接觸性熱凝,以及對彌漫性血管病變和腫瘤進行離子電凝。而止血粉TC-325的優點包括技術上易於應用,並特别適用於較大面積的彌漫性滲出性出血,例如腸胃癌腫瘤出血,是次研究亦證明了止血粉作為單一治療方案的有效性。

患者接受內鏡檢查非愈早愈好?

然而,現時醫學界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內鏡檢查的最佳時機仍存在爭議。去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有明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狀,並於接受消化科診症後6小時內進行緊急內鏡檢查的患者,與於診症後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比較,不論死亡或再出血的風險都沒有降低。此外,對於患者中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一群,醫生是否有必要盡快在會診後的首數小時內替他們進行緊急內鏡檢查,目前全球醫學界仍未有定案。

另一方面,研究亦發現在診症後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由於他們在檢查前等待的時間較長,並接受了較長時間的胃酸抑制治療,令反覆出血的潰瘍數量減少,可見在內鏡檢查前抑制胃酸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導致 上消化道出血 的6大高險因素:

1.胃部疾病因為胃潰瘍使表層的胃粘膜遭到破壞,血管外露。另外,食用了不易消化和刺激性強的食物,也會加重對潰瘍面的損傷,導致潰瘍面出血。

經常愛吃勁辣食物的人,隨時會惹來上消化道出血警號。(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經常愛吃勁辣食物的人,隨時會惹來上消化道出血警號。(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2.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例如過度勞累、情緒異常波動、飲食無節制或飲酒過度,都會傷害胃壁黏膜,導致消化道病變,可引起胃壁的血管擴張,誘發潰瘍的血管充血,最終導致血管破裂,引起胃出血。

3.疾病引發出血部分病患會因為舊傷病而引起胃出血的症狀,例如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常見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年輕人胃出血則常見於急性胃黏膜病變引起的血管出血。此外,血友病、紅斑性狼瘡等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引發胃出血。

4.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一般都會發展成食道到胃底靜脈曲張,若再因食物壓迫到食道血管、或者情緒過度刺激,食道或胃底的靜脈血管一旦爆裂,就會發生大出血的現象,威脅到肝硬化患者的生命。

5.濫用藥物臨床觀察顯示有部分的止血藥、對心血管有影響的藥物也可引起胃出血,例如消炎止痛藥、阿司匹林或荷爾蒙類藥物。

6.外力因素如胃部受到外力撞擊,例如車禍、毆打、劇烈運動或奔波勞頓,都容易使胃部血管充血,有機會引發胃出血。

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的3大方法:

對於高危險群來說,要預防上消化道出血,必須要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包括:

1.宜規律生活

避免熬夜、抽煙及過大壓力。

2.宜少量多餐

忌暴飲暴食,用餐時宜細嚼慢嚥。

3.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

刺激性食物包括酒類、咖啡、濃茶、辣椒、油炸物、糯米類等,食物亦不宜過冷過熱及過甜過鹹。

長者注意! 寒流容易引發上消化道出血

此外,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張歐高奇醫師指出,不只心血管,臨床亦發現,因為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病人也跟著寒流而變多,尤其是原本已患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長者,惡化成上消化道出血情形愈來愈多。他解釋這情況有機會是低溫環境下,因為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胃酸分泌增多,令到消化性潰瘍面加大及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導致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臨床發現,因為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病人在寒流時期增多,尤其是原本已患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長者。(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臨床發現,因為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病人在寒流時期增多,尤其是原本已患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長者。(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張歐高奇醫師特別提醒年長者、服用消炎止痛藥物的病人、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長期酗酒、肝硬化及洗腎的病人、幽門桿菌感染及之前有過潰瘍病史的人,都是上消化道因天冷而出血的高危險群。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安健康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安健康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