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大腸癌5大症狀+6大成因|大腸癌成本港第二最常見致命癌症 2種食物有助降低患病機會

50+人士健康

廣告

相信大家都可能曾經聽到身邊有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不幸患上大腸癌,點解大腸癌成為了都市人息息相關的健康話題?尤其是中年以上人士。作為「Kiss健康」的小編,當然希望大家知多一點及從多角度關注腸道健康,而預防大腸癌亦有一個簡單的飲食小貼士。(答案在文章最後)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致命癌症

據今年10月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在2019年,本港5大常見癌症依次為肺癌(佔 15.9%)、大腸癌(15.8%)、乳腺癌(13.7%)、前列腺癌(7.2%)及肝癌(5.3%),合共佔全港癌症新症個案約58%。肺癌新症個案按年增加6.2%至 5,575 宗,而大腸癌新症個案則減少1.4%下降至5,556 宗。另外,根據醫管局的資料顯示,2019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174宗,佔癌症死亡人數14.6%。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大腸癌年輕化 腺瘤性息肉易變成癌症

近日,大腸癌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熱話,本港一家醫療中心香港專科分析了於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共16,604名前往該機構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內窺鏡報告。結果發現,78.1%病人腸道內存在最少1粒息肉,當中容易變成癌症的腺瘤性息肉發現率為58.1%,14%病人腸道內更發現4粒或以上息肉,5.2%病人的腺瘤性息肉大於1厘米以上,即需要關注的大小,270人的息肉大於2厘米以上,在兩年後變成癌症的機會較大。

調查亦發現421宗大腸癌個案,男性佔6成,55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佔16%,最年輕的患者年僅22歲。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指出,大腸癌並非老人專利,根據中大研究發現,大腸癌在亞洲區有年輕化的趨勢,本港55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年增1.7%。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多數的大腸癌由1粒細小的息肉開始,慢慢演變為癌症。劉醫生指出,早期大腸癌可以靠手術切除腫瘤醫治,但當癌細胞已入侵淋巴,便要加入化療,但5年的存活率已急降至少於5成,假如擴散至腸外,存活率只剩8%。

左圖為大腸內壁的息肉。大多數大腸癌由1粒細小的息肉開始,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右圖為大腸內壁的腫瘤。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圖片來源:香港衞生署 - 預防大腸癌)
左圖為大腸內壁的息肉。大多數大腸癌由1粒細小的息肉開始,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右圖為大腸內壁的腫瘤。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圖片來源:香港衞生署 – 預防大腸癌)

醫生建議大腸癌篩查年齡宜降至45歲

政府亦在2018年起把大腸癌篩查計劃恒常化,並在2020年資助50至75歲的市民,每兩年進行一次檢查,透過驗大便有否隱血,然後再檢查有否息肉。但劉醫生指出,大便沒有隱血不代表沒有患癌,據美國癌症協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澳洲大腸癌協會等指引,呼籲將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港府亦宜作出考慮。此外,已有一些學者表示,肥胖問題在發達國家及年輕人口當中愈發嚴重,由於肥胖可引致腸道微生物群轉變,所以估計這與年輕人患大腸癌上升有關。

大腸癌成因

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但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統計,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1.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2.肥胖
3.缺乏運動
4.吸煙、飲酒
5.家族中有人患過腸癌,直繫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便會較高
6.如果年齡在45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有大腸癌,得大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大腸癌症狀

1.糞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
2.大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幼如鉛筆,排便後仍想再大解)
3.腹部不適(腹脹和絞痛)
4.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
5.持續感到疲倦或虛弱

早期的大腸癌可以是無明顯症狀,有以上之一症狀亦並不代表你有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進行大腸鏡檢查,是保障健康的最佳方法。

本港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政府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息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息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息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目前,超過86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360個,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約有210名,在約560個診症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

合資格人士如欲參加篩查計劃,應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詳情可瀏覽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頁www.ehealth.gov.hk,或致電3467 6300向申請及諮詢中心查詢。有關篩查計劃詳情,可瀏覽衞生署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熱線3565 6288。

腸癌無分國界 曾患腸癌的演藝人士

在演藝圈當中,近年亦傳來不少藝人患上腸癌的消息,包括:在今年1月,69歲的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宣布患上直腸癌,並已順利完成手術,而今年55歲的香港藝人林利(原名林立洋)亦在2017年證實患上直腸癌第三期,進行手術切除了超過11厘米的腫瘤。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在今年1 月21日,透過facebook與官網公布患上直腸癌消息。(圖片來源:Ryuichi Sakamoto坂本龍一facebook)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在今年1 月21日,透過facebook與官網公布患上直腸癌消息。(圖片來源:Ryuichi Sakamoto坂本龍一facebook)
林利在抗癌成功後,變成了養生達人,會定期做身體檢查,更每天早睡早起。(圖片來源:林利(林立洋)facebook)
林利在抗癌成功後,變成了養生達人,會定期做身體檢查,更每天早睡早起。(圖片來源:林利(林立洋)facebook)

過往因為大腸癌離世的藝人包括:經常在電視劇中飾演醫生、法官、律師的資深藝人鄺佐輝(59歲離世),資深演員黃樹棠(棠哥)在2018年確診患上大腸癌二期,並入院接受手術,出院後堅持早睡早起、定時飲食、日走3萬步等鍛鍊,但大腸癌仍舊復發,還擴散至肺部,他與大腸癌搏鬥了3年,終年75歲。

黃樹棠(棠哥)與大腸癌搏鬥了3年,終年75歲。(圖片來源:章魚Anakin. W facebook)
黃樹棠(棠哥)與大腸癌搏鬥了3年,終年75歲。(圖片來源:章魚Anakin. W facebook)

而最突然且令全球震驚的是去年Marvel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男主角查特域克保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結腸癌病逝,終年43歲。

Chadwick Boseman在39歲時已確診患上結腸癌,他的家人表示Chadwick Boseman是真正的鬥士,一直堅持着。(圖片來源:Chadwick Boseman在電影《黑豹》劇照)
Chadwick Boseman在39歲時已確診患上結腸癌,他的家人表示Chadwick Boseman是真正的鬥士,一直堅持着。(圖片來源:Chadwick Boseman在電影《黑豹》劇照)

以往很多人都以為腸癌是老年人、特別是老年男性的「專利」,但今年10月,42歲的BBC知名音樂DJ Adele Roberts亦發現罹患腸癌,腸癌竟然也會落到40歲出頭的女性身上,可見腸癌年輕化已成為現代社會不爭的事實。她亦在個人IG提示大眾:「它(腸癌)可以影響任何人、任何年齡、任何時間,沒有歧視,一視同仁,早期發現能救你一命」。

BBC知名音樂DJ Adele Roberts(圖片來源:IG@adeleroberts)
BBC知名音樂DJ Adele Roberts(圖片來源:IG@adeleroberts)
Adele Roberts在個人IG提示大眾:「它(腸癌)可以影響任何人、任何年齡、任何時間,沒有歧視,一視同仁,早期發現能救你一命」。(圖片來源:IG@adeleroberts)
Adele Roberts在個人IG提示大眾:「它(腸癌)可以影響任何人、任何年齡、任何時間,沒有歧視,一視同仁,早期發現能救你一命」。(圖片來源:IG@adeleroberts)

最後,小編畀一個預防腸癌的小貼士大家。在2015年,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一項美國大規模醫學研究顯示,吃素者能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病率達22%,如果搭配健康吃魚,大腸直腸癌罹患率可降至一般人的43%,效果最為顯著。

吃素搭配健康吃魚,大腸直腸癌罹患率可降至一般人的43%,效果最為顯著。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吃素搭配健康吃魚,大腸直腸癌罹患率可降至一般人的43%,效果最為顯著。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