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

一家人食飯 外母唔用公筷引網上討論 非公筷夾食物 細菌含量可多達250倍

50+人士健康

廣告

公筷 文化|老實講,小編百分百支持食飯要用 公筷,即使是一家人吃飯,又或是只得兩口子進餐,公筷 都有它的存在需要。小編亦對樓主的遭遇深有體會,這種「口水接觸」的感覺簡直很無奈,亦惟有同樓主一樣採取夾「頭箸菜」及盡快吃完的策略。其實用公筷真的不是挑剔,「公筷文化」在日本及台灣很早已經成為日常。

一家人食飯 外母唔用 公筷引網上討論

是咁的,早前有網民在香港討論區以「食飯用公筷問題」為題發文,樓主話:「原本一家人唔用公筷我都覺得ok,不過我外母好鍾意用佢對筷子了下d餸,又鍾意用筷子砌返靚碟餸,出街食唔晒打包都係用自己筷子夾,我覺得好嘔心,不過見我老婆唔出聲就算,唯有自己夾晒頭輪先,大家有冇咁既(嘅)經驗?我係咪太講究衛生?」

一家人食飯是否需要用公筷,即使今時今日疫情爆完一波又一波,但仍然在一些家庭飯局中未有共識,無論是基於飲食衛生或是防疫措施之一,樓主的「食飯用公筷問題」亦引來不少網民回應及建議,包括:「簡單啦,你坐外母隔(籬),你專責夾餸比外母,等佢冇機用筷子夾出面D餸」、「每碟送(餸)到放隻大鐵匙、睇吓佢識唔識做,否則你就食快啲」、「試吓話自己有病,希望大家一齊用公筷,唔肯就以後不用一齊食,唔洗(使)煩」、「咁叫老婆出面講,自己仔女冇隔夜仇,你吾(唔)好開口」,樓主亦無奈回應:「講過佢唔聽」。

亦有女網民回應話:「我會出聲叫老公嗌公筷,亦都會提住奶奶要用公筷,一係講到明點解唔去食」,不過樓主話:「亦試過同外母講唔用公筷啲餸隔夜仲多菌(有口水)」。亦有網民抵死留言:「唔使講,講都唔會聽,老人家好似細路仔,用快子直接亨落去唔知得唔得」、「食自助餐啦,或者食西餐啦,一人一碟唔使煩」、「大菌食細菌,你老婆都食咗咁多年口水尾啦」、「離婚,唔離就當無事發生」。

有不少網民同意樓主所講,覺得外母有些行為好嘔心,「正常夾餸唔係問題,不過佢鍾意了餸好核突」、「就算佢肯用公筷,了餸呢個行為本身就肉酸」。但亦有網民反對用公筷,「外母唔係一家人咩」、「一家人開開心心食餐飯都咁多規舉不如唔好食啦」。

亦有網民語重心長話:「提過唔聽就算啦,老咗好多嘢聽唔入耳,唔習慣就食少d將就吓算了」、「我贊成大家一齊食飯要用公筷,如果自己用嘅筷子,沾滿口水,跟著喺好多碟餸入面左摷右摷,好唔衛生,同時亦反映嗰個人好無禮貌,唔識得尊重其他人!不過用公筷食飯要自細培養,而且為人父母都要以身作則,小朋友自細養成習慣,證明佢地(哋)真係有家教,咁就唔會失禮啦!」

在每碟餸菜放上一雙公筷,亦成為了不少家庭的習慣,尤其是與朋友一起進餐時,感覺比較衛生。(圖片來源:ViuTV節目《七救星》截圖)
在每碟餸菜放上一雙公筷,亦成為了不少家庭的習慣,尤其是與朋友一起進餐時,感覺比較衛生。(圖片來源:ViuTV節目《七救星》截圖)

公筷文化早在日本及台灣流行

公筷文化其實很早已在日本及台灣流行,日本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專用的飯碗、茶杯、筷子,被稱為「屬人器」(個人用品專用),正因為有「屬人器」,所以飯桌上都會配上公筷去夾其他餸菜。而台灣方面,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提倡「公筷母匙」運動,防治甲型肝炎透過用膳時傳播,希望大家在人多聚餐時,用公筷夾飯桌上的餸菜、用母匙來杓湯。

用公筷夾鍋物內的食物是常識吧!(圖片來源:Pixabay)
用公筷夾鍋物內的食物是常識吧!(圖片來源:Pixabay)

香港自SARS後推行「公筷公羹推廣計劃」 預防感染及傳播傳染病

講返香港,自從2003年SARS疫情後,香港醫學會和民政事務總署聯合推行「公筷公羹推廣計劃」,提高市民使用公筷的意識。香港醫學會及衛生署資料顯示,用餐時使用公筷公羹能防止感染及傳播傳染病,提防唾液中的病菌污染食物,阻截交叉感染的機會,例如腸病毒、急性腸道傳染病、甲型肝炎等。對於本身已染病的人,使用公筷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細菌病毒從自己身上傳播出去。

對於本身已染腸病毒的人,使用公筷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細菌病毒從自己身上傳播出去。(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對於本身已染腸病毒的人,使用公筷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細菌病毒從自己身上傳播出去。(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非公筷夾食物 細菌含量多達250倍

而在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中國大陸亦呼籲大眾用膳時使用公筷。早年,內地亦有媒體報道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一項研究發現,用餐時使用公筷與非公筷相比,使用非公筷的食物在用餐後的細菌含量多達250倍。問你驚唔驚?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關鍵詞
公筷
撰文:香港討論區圖片來源:ViuTV節目《七救星》截圖、Pixabay、新傳媒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