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

長者接種率低的背後:很害怕在家出事沒人知【無國界醫生專欄】

50+人士健康

廣告

年初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長者憂慮染疫,但長者同時擔心疫苗後的副作用。醫生程德君Joyce她於2005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後去過埃塞俄比亞及烏干達支援結核病治療項目,由非洲回到香港,她一直奮鬥在幫助基層市民的第一線。她就分享到疫情下,她支援援無國界醫生的疫苗接種計劃時接觸到的老人家案例。

第五波疫情 沒被聆聽的擔憂

「可能我們還年輕,不會想到打一針疫苗,背後其實有很多顧慮,但對於老人家來說,背後可以有很大的心理負擔。我覺得真的需要有一個時間,坐下來,讓他們把擔憂說出來。」程德君Joyce,是一位家庭醫生。早前,她去到深水埗,支援無國界醫生的疫苗接種計劃。

2022年初,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數屢創新高,無國界醫生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為基層家庭和長者提供疫苗接種計劃。

「我遇到很多獨居,或者雙老家庭,他們很多都覺得找不到人去跟他們傾訴這些憂慮。」

疫情期間,長者往往是最脆弱的一群,但他們接種疫苗的比率偏低,背後其實隱藏了很多沒有被聆聽的擔憂。所以,有別於一般純粹提供疫苗接種的做法,這個計劃分別涵蓋醫療諮詢和疫苗接種兩部分,醫護先聆聽市民注射疫苗背後的種種疑慮,並為個人的健康狀況作出分析和建議,如有意接種疫苗,就可在同一地方即時安排接種。

而Joyce就是其中一位在現場提供醫療諮詢的醫生。

無國界醫生
(圖片來源:無國界醫生提供)

「有位伯伯,他患有類風濕病,但與他傾談下去,發現原來他這麼害怕打針的原因是因為他獨自居住,在香港沒有親人,他很害怕打疫苗後,在家死了也沒有人知道。又有一位伯伯本身多病痛,子女都反對他打針,他背後的憂慮,其實是怕打了針後會與家人鬧翻。」

「我們的角色就是提供一個渠道去讓他們把心中的憂慮說出來,聆聽他們真正的憂慮,再看看當中有甚麼地方,可以協助他去分析和理解,讓他們安心一些。」

支援非洲感悟「原來即使我們有一個免費的治療,計劃也不一定就能夠落地幫到病人。」

Joyce不單只在香港參與無國界醫生的工作,她於2005年已加入無國界醫生,先後去過埃塞俄比亞及烏干達支援結核病治療項目,亦因為這些救援任務的經歷,讓她體會到,一個人的醫療決定,除了健康上的考慮,背後還受著很多社會因素影響。

「在非洲的環境,與病人接觸的時間多很多,有時不單只看到病人,也會接觸到他們的家人,病人變得很立體,你會明白很多他們背後的故事。你會較容易理解病人為何有時會有這樣的醫療選擇,家庭或社會因素又如何影響他們的健康。」

當時在烏干達的結核病治療項目,病人不可隨便中斷療程,以免出現抗藥性問題,所以病人每天要來到診所,在護士監察下吃十多粒藥物,而整個療程長達兩年。Joyce很記得,有一個病人已經堅持了半年,但突然有一天,他沒有再出現。

「後來,他的病友告訴我們,他不會再回來了,他是貨車司機,一出發就要數個月,這個病已經讓他很長時間沒賺過錢,他的兩個女兒要開始讀書了,即使知道不治病可能會死,但他也希望為了家人,先去養家。」

「那時就發現,原來即使我們有一個免費的治療,計劃也不一定就能夠「落地」幫到病人。我們只看到他健康的需要,但他生存在發展中國家,他的優先次序就是要賺取收入,多於他的健康。」

無國界醫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回到香港,Joyce在不同的崗位努力,成立非牟利組織,從社會因素出發,推動基層健康。

「年輕時總會想得很大,希望為世界做些事情。但經歷多了,你就會明白改變世界不是那麼容易,但每個人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能力,只要在各自的崗位盡力,不一定要做大事才有用的,可能為身邊人做微小的事更重要。就像這次的疫苗計劃,可能你願意聆聽一下那位伯伯的擔憂,幫他分析實際情況,對於他來說,已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無國界醫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圖片來源:無國界醫生提供,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