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大肚腩是積聚內臟脂肪!研究指3月內揀啱2時間進食腰圍縮水超5cm

50+人士健康

廣告

對很多人而言,減肥就是終身任務、甚至是Mission Impossible,往往是減完又肥返、肥完又再減,尤其肚腩更加是重災區,要大幅縮減腰圍的方法之一是燃燒內臟脂肪。捷克曾經有一項研究,找來了219位二型糖尿病人,透過兩種不同的飲食方案去減腰圍及內臟脂肪,結果發現只要改變進食時間,就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更佳成績。其實減肥之鑰匙,可能就是要在適當時間適當地進食,只要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就能成功擊退脂肪、挽救健康。

糖尿病人及肥胖人士與內臟脂肪交戰

醫學上已證實糖尿病和肥胖是息息相關,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與體形肥胖、缺乏運動、過量飲食或遺傳有關,患者由於胰島素阻抗的關係,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燃燒脂肪,所以不少患者都同時有肥胖或過重問題,若脂肪持續累積在內臟器官,亦會進一步令糖尿病惡化。其實胰島素亦有「肥胖荷爾蒙」之稱,胰島素其中一個功能是抑制細胞釋出脂肪,而肥胖症人士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病理原因就是胰島素抗阻,會讓身體自動分泌非常多的胰島素,當胰島素被分泌出來或循環中的胰島素濃度異常升高,脂肪就會堆積在脂肪組織裏,當內臟脂肪愈來愈多,有機會形成脂肪肝。要把萬惡的內臟脂肪燃燒掉,便要好好維持腰圍在理想尺寸。

糖尿病 肥胖症及糖尿病人都有胰島素抗阻問題,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燃燒脂肪。(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肥胖症及糖尿病人都有胰島素抗阻問題,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燃燒脂肪。(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醫生經常提醒糖尿病人保持有規律的飲食,盡量少食多餐以控制血糖。亦有些人為了減重及控制熱量,一天只吃兩餐,甚至嘗試「過午不食」。這項研究就把219人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天吃6小餐,採取少量多餐策略(早、中、晚3個主餐,以及主餐間及睡前的3次加餐),另一組是一天只吃早餐和午餐,兩組的每天總熱量都一樣(比每日總熱量消耗(TDEE)少400卡)。減少一樣的熱量攝取,到底是少量多餐勝出,還是吃兩大餐勝出呢?經過3個月,結果發現只吃兩大餐的組別得到壓倒性的勝利!

腰圍降幅增加3.75 內臟脂肪多燃燒1.5

吃兩大餐的一組,腰圍減少5.14公分;少量多餐的一組,腰圍減少1.37公分。內臟脂肪的部分,吃兩大餐的組別,也比吃6小餐的人少了1.4公斤。其他在空腹血糖、胰島素、體重等指標,也都是兩大餐勝出。

實驗結果:6小餐組 / 兩大餐組

內臟脂肪:-2.3公斤 -3.7公斤

空腹血糖:-8.46mg/dl -14mg/dl

胰島素:-0.69 -0.75

腰圍:-1.37cm -5.14cm

體重:-0.82公斤 -1.23公斤

無論是每日兩餐還是少量多餐,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穩定血糖及減去內臟脂肪。不過,糖尿病人亦都要依據自己的血糖情況跟醫生商討最適合的飲食及治療方案,以及確定每天應該攝入的熱量去調整飲食。

內臟脂肪過多致中央肥胖 儼如「一個壞咗嘅身體」?

即使你沒有糖尿病,若長期愛吃精緻的糖和澱粉,超出了肝臟所能儲存的肝醣空間,多餘的糖分就會變成脂肪堆積起來,有機會成為內臟脂肪過多一族,脂肪囤積在腹腔內部,尤其在肝臟及腸道,形成一個大肚腩,即是中央肥胖。

世界衞生組織已將肥胖定義為疾病 – 肥胖症(Obesity),而BMI超標的人士中,超過一半屬於「中央肥胖」(Central obesity)。適量的內臟脂肪可以有保護器官的作用,但過多就會造成健康隱憂,醫學界也證實內臟脂肪過多跟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關係。咁講法,即是肥胖症或中央肥胖人士擁有「一個壞咗嘅身體」?

糖尿病 BMI超標的人士中,超過一半屬於「中央肥胖」。適量的內臟脂肪可以有保護器官的作用,但過多就會造成健康隱憂。(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BMI超標的人士中,超過一半屬於「中央肥胖」。適量的內臟脂肪可以有保護器官的作用,但過多就會造成健康隱憂。(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內臟脂肪過多/中央肥胖自我檢測方法:

1.腰圍

對於一般亞洲成年人而言,男性腰圍在90厘米(35.4 吋)或以上、女性腰圍在80厘米(31.5 吋)或以上,已被界定為中央肥胖,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

2.腰臀比

腰圍÷臀圍,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檢測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卷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女性的健康數值是0.7,男性則是0.9,數值過高就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人群。

3.測試腰腹皮下贅肉

檢測方法:試著揑肚臍周圍,如果能輕鬆揑起2厘米,表示堆積的是皮下脂肪, 如果揑不起來,表示有很多脂肪堆積在內臟。

白天進食食物產熱效應高 有效消除內臟脂肪

醫學界亦有研究發現,想要消除內臟脂肪,飲食控制比運動會來得更有效。台灣的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在白天進食,會有更高的食物「產熱效應」(也就是消化食物需要燃燒的卡路里),吃下去的熱量能在一天的活動中消耗掉,不容易變成肥肉儲存起來。晚上吃大餐,加上太晚吃,不但食物產熱效應大大降低,而且吃飽就睡,熱量也容易變成腰內肉堆積起來。但捷克的研究顯示,除了食物產熱效應,進食的時間點也受到各種荷爾蒙分泌的影響。蕭捷健醫師提供了4 招燃燒內臟脂肪的秘訣。

1.要再吃零食了

吃零食會刺激血糖和胰島素,讓身體進入吸收的模式,降低脂肪燃燒。無論是只吃一點點或一整天都在吃,都會讓身體沒有時間燃燒脂肪。

2.不要跳過早餐

有些人覺得不吃早餐比不吃晚餐容易,但蕭捷健醫師發現不吃早餐的人,會在晚上通通補回來。吃早餐的話,不但食物產熱效應好,亦是吸收蛋白質最好的時候,例如早餐吃兩隻蛋加豆漿,會比沒吃來得好。

3.晚上不要太晚吃

不管吃甚麼食物,晚上9時後就不要再進食了。

4.晚餐攝取瘦蛋白取代空腹

蕭捷健醫師提到自己在減脂期間,為了確保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會在晚上吃到一餐需要的蛋白質攝取量,會以不刺激胰島素的植物性複方蛋白粉為主。

糖尿病 吃零食會刺激血糖和胰島素,讓身體進入吸收的模式,降低脂肪燃燒。(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吃零食會刺激血糖和胰島素,讓身體進入吸收的模式,降低脂肪燃燒。(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糖尿病 蕭捷健醫師建議早餐吃兩隻蛋加豆漿,會比沒吃早餐來得好。(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蕭捷健醫師建議早餐吃兩隻蛋加豆漿,會比沒吃早餐來得好。(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糖尿病 台灣的蕭捷健醫師曾任美國運動醫學會健身教練講師,喜歡鑽研關於減重與健康的文獻,並在社交平台分享個人的快速減脂經歷。(圖片來源:facebook@減重醫師蕭捷健)
台灣的蕭捷健醫師曾任美國運動醫學會健身教練講師,喜歡鑽研關於減重與健康的文獻,並在社交平台分享個人的快速減脂經歷。(圖片來源:facebook@減重醫師蕭捷健)

速速減肥吧!港人糖尿病及肥胖症趨向年輕化

其實港人糖尿病及肥胖問題已日趨嚴重及年輕化,全港約有70多萬人患糖尿病,即每10個當中便有1人是病患者。香港肥胖學會指出,本港7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中,有8成屬於超重或肥胖,與BMI正常人士相比,過重及肥胖人士患糖尿病的風險分別上升3倍及7倍。而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到了2030年,香港的糖尿病人數將激增至92萬人,主要原因是跟港人的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有莫大關係。

在2017年,衞生署曾經有一項調查指出,香港約有5成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屬於超重或肥胖(體重指標BMI 23以上),當中肥胖症患者(BMI 30以上)佔了31%。估計未來10年,34至74歲的群組中,每1,000人便有106人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肥胖問題亦有年輕化趨勢,在2016至2017學年,香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超重和肥胖檢測率,分別為17.6%及19.9%。政府甚至在2018年推出《邁向 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 公布一籃子承諾行動和明確目標,包括目標7是制止肥胖(及糖尿病)問題上升。

想擁有健康身體去享受生活,就要識得從健康角度去「揀飲擇食」,以及保持恒常運動,別讓糖尿病、內臟脂肪過多及肥胖症找上門!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糖尿病與肥胖有什麼關係?

醫學上已證實糖尿病和肥胖是息息相關,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與體形肥胖、缺乏運動、過量飲食或遺傳有關,患者由於胰島素阻抗的關係,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燃燒脂肪。

中央肥胖如何自我檢測?

1.腰圍
2.腰臀比
3.測試腰腹皮下贅肉

撰文:facebook@減重醫師蕭捷健、ETtoday健康雲、早安健康、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香港肥胖學會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 facebook@減重醫師蕭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