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視鏡

1粒「藥丸相機」吞落肚 膠囊內視鏡無痛檢測3大類腸胃疾病

50+人士健康

廣告

全球遭受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踏入第3年,多國忙於應付疫情之餘,同時發現醫療上亦需要更多的遠程創新,為其他疾病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既可避免染疫風險,也不會增加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去年,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宣布計劃讓民眾可以進行居家無痛腸胃道健檢,只需在家中輕鬆吞下裝有微型攝影機的「PillCam藥丸相機」又稱「膠囊相機」,便可由醫生作遠程監督及檢查消化道健康,這亦有助判斷受檢者是否罹癌。

去年,PillCam SB3@Home系統亦獲得美國FDA許可,獲准在美國遠程使用,膠囊內視鏡亦正式進入家用時代。膠囊內視鏡最受青睞的地方是它的檢查過程毫無痛苦,受檢者也可以自由走動。但相對於傳統大腸鏡能在發現息肉當下切除,膠囊即使發現較大的息肉,也需要之後再安排大腸鏡息肉切除,避免演變為癌症。

PillCam如藥丸般大小 在腸胃內遊走拍攝

PillCam 的體積如一粒藥丸般大小,直徑 11.4mm,長度26.2mm,重約3g,受檢者以服用傳統藥丸的方法吞下膠囊內視鏡,它在人體內的移動路線和食物一樣,膠囊內視鏡會在胃腸道中隨著蠕動而前進,以每秒 2 或 6 張相片的頻率自動進行拍攝,全個過程大約8小時,在排出體外前,大約可拍攝到 5 萬張相片。

受檢者每次只能吞下1粒膠囊內視鏡,同時佩戴一條接收和儲存這些照片的傳感帶,相片便會傳送至受檢者身上的數據記錄器,供醫生分析使用。這裝置不只用於檢查腸道是否有息肉或腫瘤,亦有助識別小腸內的乳糜瀉(患有乳糜瀉的人在食用麩質後更有機會導致小腸發炎)及克隆氏病(又名克羅恩氏病)。

膠囊內視鏡 PillCam SB3@HOME以每秒 2 或 6 張相片的頻率自動進行拍攝,大約可拍攝到 5 萬張相片。
PillCam SB3@HOME以每秒 2 或 6 張相片的頻率自動進行拍攝,大約可拍攝到 5 萬張相片。(圖片來源:medtronic官網)
膠囊內視鏡 受檢者在腰間戴上傳感帶左圖)以接收來自 PillCam SB3@HOME的傳輸數據。數據記錄器第三代右圖)是一種帶有內置實時查看器的記錄設備。檢查結束後,醫生通過記錄器下載圖像並進行分析。
受檢者在腰間戴上傳感帶(左圖)以接收來自 PillCam SB3@HOME的傳輸數據。數據記錄器第三代(右圖)是一種帶有內置實時查看器的記錄設備。檢查結束後,醫生通過記錄器下載圖像並進行分析。(圖片來源:medtronic官網)
膠囊內視鏡 受檢者以服用傳統藥丸的方法吞下膠囊內視鏡,它在人體內的移動路線和食物一樣,膠囊內視鏡會在胃腸道中隨著蠕動而前進。
受檢者以服用傳統藥丸的方法吞下膠囊內視鏡,它在人體內的移動路線和食物一樣,膠囊內視鏡會在胃腸道中隨著蠕動而前進。(圖片來源:YouTube@Medtronic Deutschland)
膠囊內視鏡 膠囊內視鏡沿著消化系統一路自然下行,全個過程大約8小時,最後隨著大便排出體外。
膠囊內視鏡沿著消化系統一路自然下行,全個過程大約8小時,最後隨著大便排出體外。(圖片來源:YouTube@Medtronic Deutschland)

PillCam擁有20年歷史 已發展到第三代家用版

又是考古時間,在2001年,名為M2A(後來更名為PillCam SB)的世界上首個膠囊式內視鏡問世,這是由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Given Imaging(1998年創立)開發的醫療科技產品,後來更被譽為是以色列改變世界的科技之一。

膠囊內視鏡 2001年,名為M2A的世界上首個膠囊式內視鏡問世,後來更名為PillCam SB。
2001年,名為M2A的世界上首個膠囊式內視鏡問世,後來更名為PillCam SB。(圖片來源:medtronic官網)

2013 年,愛爾蘭公司 Covidien 收購了擁有 PillCam 技術的Given Imaging,新一代PillCam SB亦獲得美國FDA 批准投入使用,以應對病人無法進行全面結腸鏡檢查的情況。之後,Covidien 公司被美國 Medtronic 收購,自此由 Medtronic 的微創療法部門對 PillCam 進行疊代更新。

本港自2012年引入大腸膠囊內視鏡技術

本港檢查大腸癌最常用的方法是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其實早在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已經指出,市民對大腸癌檢查卻步的原因主要是尷尬及害怕痛楚,因此,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的比率仍屬偏低,從而引入嶄新的大腸膠囊內視鏡技術。

當年(2012年),研究所創辦總監沈祖堯教授表示,這嶄新的檢驗方法準確、安全、入侵性低,亦無需使用鎮靜劑,相信市民會較容易接受。研究所總監陳家亮教授亦指出,此項技術能有效預防大腸癌,除了可用於全民篩查外,更可為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的病人作診斷,以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可由息肉演變而成 是本港第二致命癌症

大腸癌主要由腸臟息肉演變而成,雖然大腸息肉原屬良性,但累積長時間的基因突變,會令大腸息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且需時約 7 至 10年。根據醫管局的資料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2019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174宗,佔癌症死亡人數14.6%。近年,衞生署亦經常呼籲年滿50歲人士接受大腸鏡檢查,盡早將發現到的大腸息肉切除,可顯著降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

膠囊內視鏡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大腸息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大腸息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膠囊內視鏡適用於食道及腸道檢查

近年膠囊內視鏡的發展已擴展至食道及結腸檢查,可取代部分侵入性的內視鏡檢查,在以下情況可以適合使用。

小腸膠囊內視鏡主要用於診斷以下的疾病:

1.隱性或顯性的腸胃道出血

2.不明原因的鐵質缺乏性貧血

3.懷疑及跟進腸道克隆氏病(炎症性腸病之一)

4.懷疑患上小腸腫瘤或息肉等

小腸膠囊內視鏡檢查需時約9小時,期間病人可自由走動。

食道膠囊內視鏡主要用於診斷以下疾病:

1.懷疑患上食道靜脈曲張(因肝硬化引起)

2.懷疑及跟進因胃食道反流病(胃酸倒流)併發的發炎及巴洛氏(Barrett’s)食道病變(癌前病變)

食道膠囊內視鏡檢查只需30分鐘。

結腸膠囊內視鏡主要用於診斷以下疾病:

1.懷疑患上結腸癌症或息肉

2.懷疑患上炎症性腸病

3.過往的結腸內視鏡檢查未能診斷的病症

4.作為結腸癌症普查的一種方法

藥丸相機會否存在風險及併發症?

多年來,膠囊內視鏡檢查可說非常安全,檢查期間病人不會有任何感覺。不過在少數腸道有狹窄的病人中,膠囊內視鏡或不能通過狹窄處而停留在腸道中,或會因此出現腸道閉塞現象,病人或需要接受小腸內視鏡將膠囊拿出,或接受手術治療。過往,亦有部分人士因為腸道蠕動慢,或膠囊在胃中停留較長時間,導致沒有完成檢查,膠囊已經電量耗盡了。

資料來源:衞生署、香港港安醫院、香港浸信會醫院、Genet觀點、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medtronic官網,YouTube@Medtronic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