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基因改造首研免疫細胞 有望成新一代肺癌治療法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肺癌在本港每年有超過5,000宗新症及約4,000宗相關死亡個案。治療肺癌除了傳統的化療及標靶治療,醫生亦開始應用較新穎的免疫療法。然而,單獨使用作為肺癌最常用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僅30%的肺癌患者受益。因此,加深對肺癌微環境特異性的了解或有助突破現有的臨床困局。
中性粒細胞是肺癌微環境中主要免疫細胞成員
中性粒細胞是人類血液中含量最高的白細胞,主要為身體抵抗微生物及病毒的侵襲,但它在癌症的作用仍有待發現。近年,有研究指出中性粒細胞是肺癌微環境中主要的免疫細胞成員,與癌細胞擴散及耐藥性有莫大關係,意味着在腫瘤微環境中,有一種尚未確定的機制抑壓着中性粒細胞的抗癌活動。
肺癌治療|中性粒細胞轉化為抗癌狀態
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大醫學院的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表示,中性粒細胞在進入腫瘤後會因微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角色和功能,導致出現促癌或抗癌狀態。通過單細胞生物分析技術,研究團隊發現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首先呈現促癌狀態,然後需要進一步轉化為抗癌狀態。這一發現突破了現有的科學理論。
有效阻止肺癌的生長
進一步研究表明,免疫調控分子Smad3在肺癌微環境中阻止中性粒細胞轉化為抗癌狀態的關鍵。研究小組通過基因刪減或藥物抑制中性粒細胞的Smad3,成功提高腫瘤中抗癌狀態的細胞水平,有效阻止肺癌的生長。
移植不會產生排斥反應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醫生表示:「事實上,中性粒細胞是一種很容易從血液中獲得的先天免疫細胞,其移植不會產生排斥反應,更多病人能夠受惠。因此,中性粒細胞有望能克服現時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上尚未解決的障礙。我們期待會有更多突破性的發現,將中性粒細胞轉化為有效治療肺癌的臨床新策略。」
首項研究證明中性粒細胞可轉化成新一代肺癌免疫療法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補充:「本研究衍生出首項發明專利,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從人類血液大量製造出抗癌中性粒細胞。它們有效抑制人類非小細胞肺癌的體外及體內生長,揭示中性粒細胞發展為新型免疫療法的可能性。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安全且有效的新一代針對實體癌的免疫療法。」為確保資料的安全性,研究人員下一步將選擇大型動物作為實驗對象,在人體的應用估計需要5-8年。
中大研究如何提升抗癌能力?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提升了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而且該治療排斥反應更少,有望發展成為新型免疫療法。並在實驗小鼠身上成功證實了這一療法的潛力。相關研究…詳情請看
中大研究免疫療法是什麼原理?
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大醫學院的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表示,中性粒細胞在進入腫瘤後會因微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角色和功能,導致出現促癌或抗癌狀態…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