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蟲出動】4歲男童掃墓遭蜱蟲鑽耳道 嚴重可致癱瘓
撰文:Chloe |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Youtube截圖、Thinkstock
4歲男童掃墓遭蜱蟲鑽入耳道
據報導,4歲男童驍驍跟隨父母回鄉拜祭在草地上玩耍期間,意外遭蜱蟲進入耳道。回家後,驍驍捂着耳喊痛,其父用電筒往耳裏一照,竟發現耳道有蟲在內,遂送他入院求助。
幸好蜱蟲並沒有進入耳朵深處,醫生在男童的耳道口發現蜱蟲,用鑷子把它拔出來。醫生續指,雖然該蜱蟲體積不大,但因已在男童耳道口咬破並吸血,已漲至直徑約兩厘米大。目前驍驍的傷口作消毒消炎處理,但一旦發燒則需及時就醫。
5歲女童被蜱蟲咬後突然癱瘓
然而,美國5歲的女童Kailyn Griffin 被蜱蟲咬頭皮後,情況非常嚴重。Kailyn一日早上起床後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行走,就連說話都很困難。
女童媽媽剛開始以為凱琳只是未睡醒,但在梳頭時卻驚見頭皮上有蜱蟲。事由,女童前一天在戶外打棒球時被蜱蟲咬到。女童的媽媽立刻把蜱蟲取下來,並放進膠袋,然後立即把女兒送進醫院。其後醫生替凱琳驗血並進行CT掃描,最後確診是蜱麻痺。
蜱蟲出沒 養狗人士要注意!
蜱蟲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
雌性的蜱蟲在將近產卵時,吸飽血後會反吐一種神經毒素分泌到宿主體內,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障礙,會引致急性上行性麻痹,甚至可因呼吸衰竭致死。稱為 蜱癱瘓(tick paralysis),多見於兒童,如能及時發現,將蜱除去,症狀即可消除。
蜱蟲可傳播萊姆病
蜱蟲吸人血時可傳播 萊姆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會出現不癢不痛的紅斑,但也有部分患者不會出紅斑。其他症狀包含發燒、頭痛、疲倦。甚至可演變為臉部單側或雙側麻痺、關節炎、嚴重頭痛合併頸部僵硬、心悸等。
發現蜱蟲時不宜強行扯脫,以免撕傷皮膚和防止口器折斷留在皮內。也不可以拍死牠,因為細菌會即時爆開,當皮膚有叮咬傷口時,細菌更易進入體內。可以用鑷子把蜱蟲頭部垂直夾起,然後即時為傷口消毒。
(以上資料來源: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預防感染蜱傳斑疹熱的措施:
- 按標籤指示在衣服或皮膚上塗上昆蟲驅避劑
- 穿着淺色長袖衫及長褲
- 避免在叢林中坐臥
- 避免接觸路旁長草
- 定期替寵物除蟲
- 不要餵飼流浪犬隻
- 如家中有飼養狗隻,可向獸醫查詢購買防蜱用品。
資料來源:愛護動物協會防蜱指引
夏日毒蟲知多啲 以下蟲蟲咪亂碰!
荔枝椿象——臭屁蟲
荔枝椿象俗稱臭屁蟲、臭椿象或荔椿,成蟲越冬喜於荔枝、龍眼枝梢或花穗上吸食危害。多見於春夏交替,因3~5月為產卵期,成蟲密度高。發現這種昆蟲千萬不要用手打牠或者靠近,以免被噴射的臭液噴到皮膚腐蝕。
由於荔枝椿象行動遲緩,如果進行捕抓時最好用木棒敲打上方枝條,再用塑膠袋承接害蟲後再殺死。
隱翅蟲
隱翅蟲喜於有田有水淺草的地方活動,8-9月活動最甚。在香港出現的隱翅蟲品種有4至5種,最常見是褐紅與黑色相間的「褐足隱翅蟲」。見到這類蟲千萬不能觸摸或拍打牠,因牠會釋出毒液,令人有灼傷感覺,其腐蝕性毒液嚴重可致皮膚潰爛。
若不慎被隱翅蟲汁液碰觸到,應立即沖水,或用梘水開水清洗,把隱翅蟲汁液徹底沖走,如感刺痛可在患處進行敷冰降溫減痛。如皮膚發炎起水泡,應盡快求醫。
豆芫菁蟲
豆芫菁蟲身呈黑色,頭部為鮮紅色(見下圖)多於夏季出沒,常見於農地或鄉村地區,會分泌高毒性的斑蝥素。若郊遊時稍不留神便觸碰到牠們,接觸到皮膚會感到好灼熱,好似畀火燒傷。幾小時後,皮膚會開始紅腫,並冒起大大小小的水泡。
若接觸到豆芫菁的毒液,會造成皮膚敏感,如紅腫或冒起水泡,應即時以水清洗,並盡快求診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