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是建立自我時機 別框架孩子學習
0-3歲開始建立自我,他們學習的過程是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學習的循環。
探索:用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去學習新鮮事,總是用雙手去摸、去碰、去接觸。
發現:通過五感尋找到物件的認知,例如第一次嘗到糖果的甜味、第一次接觸到冰的溫度,第一次見到動物等等,每個第一次的發現就是一個認知的確立。
動機:在探索過程中的發現,產生對新事物認知的動機,「糖果」、「甜」產生快樂;叫出「媽媽」得到稱讚,收到高興;接觸到「熱水」,燙手,感到痛苦所以哭。
投入:當發現認知的過程之中獲得正面感受,就會令小孩投入於同一事件中學習,就像第一次站立,踏出第一步,得到全家人的歡呼,所以就算跌倒後還是會繼續。
專注:與投入較相近,小孩於一項事物裏鑽研,從專注之中獲取樂趣,未必需要外來的刺激或干預。
自我學習:成功與失敗之間的交錯,不停的修正步伐,達至自我學習的循環,當遇上新事物就會回到第一步,再探索。
下頁:反應過敏的家長個案
一些反應過敏的家長會為小孩帶來框架,我們來分析以下個案。
個案一:「酸呀!不要放入口」
「酸」等同於「不能放入口」這個概念,大概會養成小孩日後偏向不嘗酸,每次見到檸檬、檸檬的圖案、甚至檸檬的顏色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厭惡,有機會偏向選擇酸以外的味道,例如喜歡吃糖/ 甜。
個案二:「唔瞓覺會有拐子佬捉走你去賣」
當天晚上,小孩子會緊閉眼睛睡,可是過後的麻煩就更大。日後,小孩晚上未能安睡時,會怕被拐子佬捉走而在驚惶中、壓力中迫自己睡覺,甚至尿急都不敢起床去洗手間,引至發噩夢,甚至尿床。
中國人社會最愛用「恐懼」、「誇張」、「負面」的方法,導向小孩選我們想他們選擇的。更多的例子還有「食咗粒橙核會喺個胃生棵橙樹出嚟」、「講大話會甩大牙」、「食剩飯第日就娶/嫁個鴉烏婆/ 佬」。
下頁:專家建議
家長時刻都是孩子的一台指南針,有時無心之下難免會用了過激的語言,去驅使達成某些目的,但是大家可以對孩子多點寬容,讓他們多接觸這個世界,有自己的思維,與小孩多溝通,讓他們理解我們的原意。
若果孩子在不傷害到自己、不傷害到別人及不毀壞環境之下,不妨容許他們去試新事物。小孩想試一口廿四味,讓他試一點;小孩想碰一下冰塊,讓他碰一碰;小孩想接觸一下貓狗,大人可在安全情況、問准主人及在監察下,讓他摸摸。然後,我們問一問小朋友感受如何?開心?有趣?驚?由他們向我們表達。同時,讓我們能活於無知、歸零,學習從小孩的眼中重新看看這個世界,相信這個認知與溝通的過程,比起硬生生安放一套想法,會更為有趣、更為互動,親子關係亦會融洽雙向。
吳純甄 Dr. Yan
國際專業教育學院院長,Doctor of Natural Medicine,香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研究碩士,註冊教師(特殊教育及音樂科主任),人類潛能發展協會主席,國際幼兒優質教育協會榮譽顧問,慈善機構Love Family 兒童教育高級顧問,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員,演奏級音樂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學客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