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神童長大了 — 黃家正
頂多做天才好了,不要做神童。Why? Too early, too famous, too young.
2009年,一套紀錄片《音樂人生》令不少香港人認識了11歲和17歲時候的黃家正(K J Wong):11歲取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遠赴捷克跟職業樂團演奏,並提出不少人生於世的哲學問題;17歲他帶領自己學校DBS的樂團,自信可挑戰規矩/制度,結果取得音樂比賽佳績。《音樂人生》表述了這位神童/天才那段時期的輕狂與憂患。
當年不少人抱著「神童是怎樣煉成的」的心態去看黃家正和他的生活圈,是湊熱鬧也是獵奇,觀後感大致是:「黃家正:(A)叻、(B)串、(C)兩者皆是。」
阿李媽媽一直沒有看過這紀錄片,沒先入為主,可能是好事,能用一對fresh eye認識25歲黃家正的真身。絕對不想用「神童」來介紹他,even though現今傳媒仍貪方便叫他「神童」。
從美國學成回港的黃家正,跟志同道合的友人創立了Music Lab,如何在「歷新常舊」的制度中推出年青人的主義和夢想?最近看了Music Lab的「陰霾中的自由」,周一的大會堂劇院,因為不是假期,而且宣傳不多,別期望滿座,這次有七、八成觀眾已不錯(還是有一隊攝製隊跟他)。其實,青年人追夢的階段比神童崛起時更需要支持,2015年初阿李媽媽決定訪問黃家正,不為長大了的神童,而是要看他能否堅守挑戰制度的精神:成年人還敢質疑制度?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阿李媽媽跟家正談到香港古典樂壇的空間/觀眾/新一代音樂家……為甚麼常見到香港孩子挽着樂器街上走(相信是上音樂課/下音樂課或課外活動),每年參加香港音樂節和ABRSM考試的孩子多不勝數,龐大彷如肥豬肉的商業活動,但又不見古典音樂演奏會成行成市?說到出路,西方的大師級被香港樂迷接納的同時,黃皮膚音樂天才在外國有幾個能脫穎而出?不參加國際比賽的話,下一個郎朗和李雲迪如何誕生呢?
即使moonmoon和sistermoon不問,阿李媽媽也質疑:為甚麼香港人彷彿假設了人人都有音樂天份?學音樂可不可以不考試不比賽呢?
從黃家正淡定並帶魅力的回答,阿李媽媽最少看出一件事,音樂真的可以陶冶性情,當日輕狂的神童已成為不卑不亢的君子,既浪漫也努力地實踐自己的音樂人生。
後記:見過黃家正之後,阿李媽媽瀏覽Youtube時發現了Ellen DeGeneres訪問一位5歲華裔音樂神童Ryan Wang,在節目中對答如流,除了贏得掌聲,也贏得笑聲。各位觀眾,神童出沒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