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滋味
很多人認識青年鋼琴家黃家正是因為《音樂人生》紀錄片,2009年張經緯導演也是憑這作品備受關注,於第四十六屆金馬獎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剪接及最佳音效,又於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四項提名。同是關於成長的題材,今年他推出《少年滋味》,可會再一次掀起爭議?
《音樂人生》是跟拍一個少男的成長故事,而《少年滋味》則是橫向,跟拍九位新生代;偉大的父母老是擔心青少年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找不到安穩的工作,由孩子零歲開始就去equip他們,那麼當下少年人會不會特別醒目?他們的滋味如何?
最近再跟職場女王Alison(Son姐)傾談,話題是暑假實習生,異口同聲說到很多公司都好怕收intern。一,是沒時間幫人湊仔;二,即使有時間有心情,往往都是失望或不歡而散。還有,我們雖然作為長輩,但始終不是人家父母,有時不敢教,更不更鬧。
《少年滋味》中有少年語錄,也頗發人深省。
「人愈大,只能隨波逐流,喺度趕,唔知為啲乜?」
「依家啲樓鬼咁貴,我哋儲錢儲幾耐呀?」
「哎呀!無得休息嘛。」
「我媽咪一路都好想我做醫生,但我都唔知點解⋯⋯」
「佢哋唔係用身體嚟打你,而係用言語去攻擊你。」
有時候聽到青少年對生命的感嘆,他們獨特的想法跟成年人的隨波逐流成對比。阿李媽媽常說:祝英台有她的浪漫,追求她的自由,但祝媽媽也有她世故的分析,要女兒嫁一個不精明的梁山伯,有點蠢鈍,跟女孩子共處一室也懵然不知,十八相送這麼多notifications 還是牛皮燈籠,連求親都遲到好幾天,體弱多病的女婿令未來岳母怕女兒一過門就要做寡婦,還未介意是否竹門對竹門⋯⋯⋯
如果祝英台嫁了梁山伯,又生了一個女兒,當了媽媽的她又會如何寄望下一代?
由古至今,少年人的理想和輕狂都跟成年人的實際和求穩有衝突;正所謂青春期大戰更年期,這是很多都市家庭一關門的長篇倫理劇。
不怪家長?不怪孩子?還可以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