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傾向

父母注意 自殺傾向有迹可尋

article

廣告

又發生學生自殺個案,儘管政府建議在校推行不同的預防自殺措施,仍然有學生選擇結束寶貴生命,相信不少父母也感到惋惜及痛心。其實學生自殺傾向有迹可尋。

學生自殺的原因往往是個別及多樣性的,但與壓力有一定的關係。孩子的壓力大多源自於學習(功課及考試)、朋輩關係欠佳、家庭(父母期望及關係欠佳)及孩子個人性格(易衝動、易怒、情緒不穩定、對自己要求較高、容易悲觀擔憂等),有情緒困擾及自殺傾向的孩子通常是有跡可尋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表現容易發脾氣或易哭、對日常的活動失去興趣、胃口變差、睡眠失調(如發噩夢、失眠)、身體無故不適、變得退縮等,而假如他們正面對學習上或生活上難關,包括家庭變故、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失戀等,往往容易觸發他們傷害自己的念頭。很多時候,即使孩子在言談間未有透露死亡的念頭,但父母如果發現孩子語帶消極,討厭自己及對前景感無望,或有不尋常的行為,如講再見或安排身後事等,父母應即時表達關心。與孩子建立互信和溝通渠道,讓他們感到被真心關心,是打消他們傷害自己的第一步。保持開放及接納的態度亦有助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愛,父母亦不妨鼓勵孩子表達感受及適當的情緒發洩,幫助他們紓緩壓力。

大人眼中的「小事」,往往是孩子眼中的「大事」,當孩子情緒不穩時,父母應避免批評、爭論及說教,並嘗試站在孩子角度,耐心聆聽,讓孩子感到被明白,例如說︰「我未必完全理解你依家嘅感受,不過爸媽真係好關心你,希望可以幫到你」、「面對呢個困境,我知你好辛苦,但你喺我嘅生命中係好重要」,並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困擾,給予希望,例如說︰「我知道你試咗好多方法都無用,所以好失望同想放棄」、「我明白你覺得好無助,不過你唔係一個人面對,爸媽會喺你身邊支持你,陪你一齊面對,不如我哋一齊搵其他解決辦法?」

筆者有感,當我們的社會愈來愈求量多於求質、講求競爭比較多於努力嘗試、強調成績分數多於培養獨特性,孩子若然成績欠佳,就好像已被標籤為失敗,看不見出路的孩子,試問又如何對將來抱有盼望?沒有了盼望,又何來有面對挫敗的勇氣?當我們的老師因着教育制度而工作壓力愈來愈沉重時,試問又如何識別照顧有情緒困擾的學生?預防自殺措施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政府相關的部門真誠地檢視教育思維及制度上的根源問題,為莘莘學子締造一個真正有盼望的未來及願境!

 

延伸資料參考︰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組 -「回應接連的學生自殺個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http://www.dcp.hkps.org.hk/downloads/DCPandHKCPAPressRelease10032016.pdf

 

陸詠詩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並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及澳洲心理學學會會員,多年來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家長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及治療。

關鍵詞
學童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