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之爭
六月份到沖繩自駕遊,每逢去旅行阿李媽媽也很喜歡在酒店開電視看當地的新聞,了解一下風土人情和民生。
剛巧看到沖繩島戰役紀念集會的新聞,日本首相安倍致辭,當然離不開那些「戰爭可怕」的演說,在場不少沖繩人來致敬與懷念,據說這場兩個半月的戰爭非常慘烈,傷亡人數超過20萬,當中不少平民百姓死亡或失蹤。
事隔70多年,仍有人痛哭流淚;可是,電視新聞畫面,所有到場的都是白髮蒼蒼老一輩,後生仔還會在烈日當空下默哀站立嗎?
阿李媽媽不禁想起,前陣子香港有些年青人對「六四」表態,他們問:二十七年前的事跟今天的我有何關係?這言論一出,「毋忘者」既傷心又反感。然而,後生仔要不要關心歷史?阿李媽媽只能說,年長一代把所知的告訴後生仔,但他們有沒有興趣知,或者知道了有沒有興趣記住,其實管不了。
人,都只關心他們覺得重要的事。
沖繩戰役和六四,歷史事件對於年輕人這麼遠丶那麼近,可能跟身處的地方有沒有wifi或wifi密碼是什麼相比,後者為重。Facebook充斥都是大家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旅行)的照片,人們高興或自high的時候,未必有空了解遙遠的傷痛。
旅行回來見新聞,英國公投是否「脫歐」,結果大家都知。諷刺是民主公投之後又怕社會撕裂,即使投票脫歐的翌日,民眾已經後悔,真沒想過歐美人民為重大議題投票時也是情緒主導,而不是理性主導。還是理性得來的結果,正正是翌日的後悔不當初?講feeling會不會更對得住自己?
老一輩懷念當日「日不落的帝國」的光輝,堅守United Kingdom的邊界缐,避免文化被溝淡;新一輩看到成為歐盟一部份的好處,天空海闊,四海為家,為什麼要守在家中發呆?社會環境凝固了意識,包含了愛惡利害,營造了每一代人長大的環境和氣氛。
公投,也成了世代之爭。
名作家George Orwell說:「Each generation imagines itself to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 one that went before it, and wiser than the one that comes after it.」(每一代人都幻想自己比前人更聰明,比後世更睿智)。」每一代人都有它心目中的最好,然而一個社會是很多代人組成的,而現在社會缺乏的就是互相諒解丶共融和包容。
如果後生尊重老一輩人的old school values,而老人家又嘗試少點嘮叨,多點了解後生的能力和難處,如果有這種環境的家庭,公司和社會,那就是江山代有人才的win-win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