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你的親子關係如何 孩子將來的戀愛關係也必如何

專欄

廣告

【依戀理論】原來我們如何戀愛,黏人不黏人,矛盾不矛盾,逃避不逃避,還是你是一個不知怎算好的情人,不論你是何星座,不管你是姓什麼,早在母親跟你的連繫當中已決定你的戀愛方式,最少一部份心理學家是這樣說的。

撰文:李敏 圖片:PhotoAC

「依戀理論」的由來

不過,在解釋何謂「依戀理論」之前,先要說一個關於馬騮在西方的故事(放心,不又是「孫悟空」)。在19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Dr. Harry Harlow用靈長類動物做實驗,把猴子BB從母親手中帶走到一個鐵籠,當中有兩隻鐵絲做的假母猴,一隻只提供食物,掛上奶樽,另一隻被軟綿綿的布圍住,提供溫暖和安慰,實驗發現小猴子除了肚餓進食時會走去找鐵媽媽,其餘時間都是抱著布媽媽,這個殘酷的實驗告訴我們:靈長類動物BB需要安慰多於食物,牠依戀能夠供給牠安慰的對象。

心理學家John Bowlby把依戀的風格分成四種: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和不知所措型,後來另一位心理學家Mary Aiusworth設計了一個在玩具房進行的實驗,就是讓BB與媽媽分離一下,看看分離之後,團聚時的BB反應。這實驗適合於9-18個月的孩子做,因為太小完全不懂事,歲半之後又可能太懂事。

4大依戀風格:

安全型BB:媽媽離開時會很憂慮,甚至哭不成聲,但當媽媽回來抱抱,BB便很快收聲,而且安然地繼續玩耍。除了這一型BB,其他都是焦慮型的。
焦慮矛盾型:媽媽離開時很憂慮,到媽媽回來抱抱時,雖然媽媽哄他,但他仍然哭,像很不安或很不爽。

焦慮逃避型:媽媽離開時很憂慮,到媽媽回來時卻不理睬,做自己的事,玩自己的玩具。
不知所措型:媽媽離開時很憂慮,到媽媽回來時仍不知道該做什麼。

好了!就把這4種型的BB變成情人,安全型是那種對關係很有信心,不用你報到太多,但一起時會很夾的情人。焦慮矛盾型,就是那種有分離恐懼症的情人,十分沒安全感而且黏人,是那種動不動就生氣,還非常難哄的情人,但其實又十分愛你。至於焦慮逃避型,就是「逃避你,卻又期望我可跟你做情人」,因為他們認為「唔做唔錯」,一錯就沒了你,所以少說話不做事。最後一種是不知所措型的情人,基於他們不知怎算好,所以會有點忽冷忽熱,好難捉摸。

各位,有沒有想過你媽媽如何親子,可以對你的戀愛風格有所影響?而你如何親子,又會影響孩子將來如何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