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悶是創意之父

專欄

廣告

今年是第二年到浸會教書,去年跟金牌編劇周旭明合教Script Writing,今年則跟編劇新貴陳心遙合教Creative Writing。教學相長,年青人即使口中沒有陳腔濫調的人生大道理,他們總有creative的見解。

第一堂,作為Creative Writing 的導師,阿李媽媽告訴學生:「我從來沒上過寫作班。」

其實,閱讀不就是最好的寫作學習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大文豪,我們都可以偷師,當然你要有些少自學能力,只可惜我們的教育制度spoon feed得令年青人既沒時間也沒能力去建立獨立思考,怎可保衛他們的創造力呢?

相信你不會挑戰抽象派畫家畢加索的創造力吧。他是這樣說的: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The problem is how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we grow up.(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當人長大時,怎樣繼續當藝術家。)意味着人天生的創意都是被專制的家教和密集的功課所消磨掉。

自問,阿李媽媽能留下的創意,很大原因拜託父母離異,所以家中沒有成年人規管我。

有人說: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需求是發明之母),那麼阿李媽媽不能不加一句Boring is the Father of Creativity.(沉悶是創意之父)。

從前,只覺天天在校巴上非常沉悶,所以創作小兒科遊戲,集體找樂子。話說當年,如果阿李媽媽不是因為沒朋友煲電話粥,可能就不會投入寫作,更不會投稿到《樂鋒報》(一份類似《兒童樂園》的兒童刊物)。那次投稿被刊登是阿李媽媽一個人生轉捩點,賺了老師的like和朋友的follow。

有機會的話,好想找回那一篇《樂鋒報》投稿,是阿李媽媽名副其實的處女作!

今時今日的孩子,既可以有澎湃創意,也可以是凋零。先說前者,因為孩子可以接受來自世界各地有關最新最潮的資訊,要克服問題的話,隨時隨地可上互聯網找答案。成品出來了,有很多社交平台可供展示,所以這世代已沒甚麼懷才不遇。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今孩子又好難有創意,因為他們目擊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前人做了很多偉大的事,那麼他們又怎樣先破舊後立新呢?彷彿很多事情前人已經被do, did, done!

再者,現今孩子極缺乏的是思考的空間,這包括一些發呆時間。人人執着手機、電腦,其實沒時間悶蛋,老是手機滑啊滑啊,很容易一天舒舒服服地過去了。

第一堂,教學生關於Creativity的三個條件:不容許自己悶蛋、要有火和有point。

創意就是理性地呈現鬼主意,that’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