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名校精英有食藥
以前聽到濫用藥物,人們是為了在壓逼的人生中鬆弛,也有人美其名叫「recreational drug」(消遣性毒品);但如今新潮流是名校生為了讀書溫習丶提升壓逼程度而濫用藥物,真諷刺。
讀書讀到要食藥?其實不是第一次聽,五、六年前聽過朋友的兒子說,他有些快要考大學的同學,都服用ADHD藥以增加專注力,阿李媽媽驚訝地問:「那你的同學說有效嗎?」那男生說:「他們說有少少效。」
當年阿李媽媽已寫親子專欄,但覺得是「個別事件」,而且未經考證,所以隻字不提。不過,三年前在一聚會上遇到一對母子,是從一傳統名校轉到我女兒的國際學校,跟那位太太才認識三分鐘,她已坦言:「我兒子在那名校不開心,讀到抑鬱症,現在要服藥,所以才轉校。」不過,太太還未訴說完畢:「其實,我自己也有抑鬱症。」
看到兒子長期不開心,如果是一個盡心的母親,她又怎可以開心呢?久而久之,情緒病也鬱出來了。希望孩子轉了新環境,心境也會轉變。
原來,那位太太和其丈夫本也是傳統名校生,她丈夫不甘心地說:「為甚麼別人的兒子可以,我的兒子不行?我在想,既然他服藥,即是病情已受控,那倒不如留在那名校讀到畢業啦。」一聽,更明白那位太太和其兒子在家庭內部所受過的壓力。好勝父親的決心放在抑鬱兒子身上,不堪設想。
就在那時,阿李媽媽早就聽聞名校的精英班中,有三分一學生服藥抵抗抑鬱或增強專注力。但,又是那一句,阿李媽媽沒有實證,就沒寫出來。直至最近有傳媒披露,不過同樣地,那位發言人雖為精神科醫生,但他聲明「半班名校食ADHD藥」純粹引述個別家長講法,沒有進行深入調查,對文章引起的解讀和不便深感歉意。
阿李媽媽覺得這位醫生甚勇敢,他沒有自私的動機,因為多一些病人,醫生才有生意,他何必跟自己的診金收入作對,而又冒被人誤解的風險?阿李媽媽看不到他有甚麼利益得着,他只是希進這歪風不要持續蔓延。
在YouTube可找到英國教育家Sir Ken Robinson的RSA講座,他一早指出,美國醫生發出的ADHD的藥單與其地區的考試多寡是成正比,意思是:考試愈多,ADHD個案愈多。小朋友一天八小時坐在班房,不能跑跑跳跳,實在難受。在食藥催谷學術成就的社會,怕不怕孩子會成為教育制度下的喪屍?我真的很諒解為甚麼年輕人如此鬱悶與狂躁。(https://youtu.be/zDZFcDGpL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