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in’in the Rain
Cirque de Soleil有一個「O」show,主要題材是水,當年在Las Vegas那個泳池般的舞台令阿李爸爸大開眼界,這就是行內人說的production value,到底是如何處理水呢?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和投資。
最近帶moonmoon和sistermoon去灣仔演藝學院看Singin’in the Rain的舞台版;最大期待當然是看男主角在雨中又跳又唱那一幕,看看經典場面,看看雨下在舞台上時演員怎可以保持安全而又從容演出,更想看看製作者如何解決去水問題,結果精彩得令阿李媽媽心服口服。
前三排觀眾即使穿了華衣美服也可能沒被人注意到,反而因為他們應大會提議穿上雨衣,其他觀眾便好奇起來。雨衣是以防被舞台濺出來的水沾濕,難得大家都抱興奮心情,前排觀眾並沒抱怨,還過癮尖叫了好幾次。我們坐在第四排,滴水不沾,可見製作單位經驗十足,計算準確。
其實很多人都看過《Singin’in the Rain》,中文名有譯作《萬花嬉春》,也有譯作《雨中曲》;但今時今日,很多年青人一聽到「嬉春」會以為是有味的故事。這次舞台劇版的中文名字是《雨中樂飛揚》,切合現代口味。至於,英文名字可謂歷久常新,只要一聽到《Singin’in the Rain》,就會想起那主題曲和電影中Gene Kelly精湛的歌舞,其聲色藝是現今影星罕有的。
《Singin’in the Rain》在AFI百年百大歌舞電影中名列第一,相比起《Sound of Music》,它的舞蹈成份就更多。故事講述荷李活影壇一群演員怎樣由無聲電影年代過渡至有聲電影年代,可算是一個教人與時並進的勵志故事。
moonmoon和sistermoon當然有得著,除了娛樂,也明白一點點人類的歷史,原來以前的電影是黑白而且並沒聲音的,當年電影人如何克服收音的困難,從前並不像現今小朋友手中iPad內iMovie容易點石成金、點pad成戲。
要留意此劇的佈景也很跟足年代,以前荷李活是叫Hollywoodland,不是Hollywood,而且這馳名世界的地標本來是個地產項目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