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變成興奮的感覺
廣告
從前帶孩子去面試或比賽,作為新手媽媽,自己也緊張兮兮,當望到孩子上陣時,比自己電台開咪或public speaking更心驚膽跳,真難以想像初生之犢在面對恐懼時是如何應對。我們作為父母和成年人,又應怎樣教導和幫助孩子面對挑戰,把壓力化成動力,甚至興奮的感覺?
撰文︰李敏
相片︰新傳媒資料室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人感到有壓力時的反應,其實與感到興奮時的反應是多相似,都是心裡卜卜跳、突然有股不知名的念力湧出來、胃都要反轉了、雙手握著拳……那到底一個人是怎樣分辨,哪是壓力?哪是興奮?
最近翻了一本心理學書,才赫然明白有四種情緒是同出一轍:抑鬱、焦慮、壓力和興奮,原來都是面對挑戰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分別只在於一個人,視眼前的情況是自己能預期和處理的,還是一種失控狀態?前者,就是興奮,而後者先會令人感到壓力,在瞻前顧後之下會成為長期的憂慮,久而久之導致抑鬱。
因此,能處之泰然的性格是有助抗壓,這是最基本的對策,只是對於一個小孩,父母很難教他們看通看透,甚至有時父母也製造了緊張氣氛;其實,「充足的準備功夫」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抗壓力策略。
阿李媽媽生活中的實例:電台開咪,數數手指,《敏感時刻》快五年了,回想第一個月開咪,經常「食螺絲」,彷彿口腔肌肉疲累。相對於今天,每次開節目是就是感覺興奮,因為又可以把準備好的資料跟廣大聽眾分享,十分享受。人物訪問時,反而有些嘉賓會告訴阿李媽媽:「有點緊張。」當然,阿李媽媽會安慰及鼓勵:「當係平日同朋有傾偈就得㗎喇。」於是,每一個訪問都順利完成。
「當係平日咁」,看似隨意,正正是最重要的鼓勵,因為「平日」生活,每個人都能夠控制大局,甚至預期下一秒的事情,一旦心想安定,表現就如常。對於學生哥,問題是怎樣把考試當成平日做功課一樣,這當然是沒有可能一模一樣,但如果能明白考試內容的重心,又或者比賽時做到「平日」一樣,那最少都可以順利完成,完滿結束。
面對挑戰,事前要充份準備,事情進行時要平常心,事後就可以選擇鬆一口氣,甚至興奮一番。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