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管樂爭入名校
名校多管樂團
名校向來重視音樂,管樂團必然是學校主要樂團之一。只要留意香港學校音樂節、康文署音樂事務處主辦的「香港青年音樂匯演」、「Winter Band Festival」,就會發現名校參與的踴躍情況。傳統名校如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英華小學、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以至地區名校香港培正小學、油蔴
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等均設管樂團。雖說學管樂並非一定獲學校錄取,但至少有印象分,遇上其他條件相若的申請人,脫穎而出的機會大增。
認清管樂團人數
直資男校英華小學每年吸引近4,000人報讀, 學校音樂成績突出,繼去年高級弦樂團憑「默譜」演奏,於歐洲斯洛伐克「第五屆國際青年音樂節」獲全場總冠軍,今年四月高級管樂團參加澳洲布里斯本舉行的「澳洲國家管樂比賽」,又奪得十七歲以下組別總冠軍。英華小學音樂總監陸燕虹老師(Miss Luk)說學生由小一開始要選一種樂器學習,表現優秀的學生分別獲選為弦樂團和管樂團的一分子。至於學哪一種管樂容易被選入管樂團?Miss Luk表示:「整個管樂團有八十多人,我們盡量按樂團比例揀選學生。例如一個管樂團最多有四款
單簧管,我們就有三款,加起來大約有十六至十七人,配合這個比例,我們每年安排約四十名新生學單簧管。」單簧管是熱門的管樂之一,雖然佔管樂團的人數不少,但學的人多,競爭亦相對較大。
大小管樂用氣一樣
Miss Luk認為管樂適合小一才學,避免樂器太重影響小朋友的肌肉發展。「以前管樂未有細碼版,一般都是大人學。細個想學樂器通常會揀弦樂, 因為弦樂可遷就手長,三、四歲已經可接觸。」管樂需要運用氣道吹奏,不少人以為體積愈大的樂器所需的力氣愈大,Miss Luk糾正這種謬誤:「任何管樂無論體積大小,它們吸氣用力的程度都一樣,初學者頭一年要一邊學吹奏,一邊學如何吸氣、呼氣。」Miss Luk表示初學管樂者一般花費數千元購買樂器,「學樂器是一種投資,繼續學就要定時轉樂器,由幾千至幾萬蚊不等,如學長笛要不停換笛,由三千到一萬蚊。」她建議家長選擇適合小朋友的樂器,不要將個人對音樂的願望強加在小朋友身上。
突圍而出的管樂
學管樂約於十年前開始興起,早期最多人學長笛、單簧管和小號,香港管樂學院課程總監李家昌(李sir )表示:「以前小朋友多數學鋼琴、小提琴,後來家長覺得不夠突出,就學長笛、小號,只要多人學同一種樂器競爭一樣激烈。家長以為學好多樂器就好叻,其實一般管樂團成員只學一種管樂,因為需花很長時間練習。」如想突圍而出不妨考慮非熱門樂器,李sir提示:「最好了解管樂團相對少人的樂器,留意有競爭力又幫到學校的樂器,如長號、大號、巴松管,樂團指揮會另眼相看,在曲目選擇及演繹會更豐富。」李sir指外國普遍十歲才學管樂,但香港小至K2的幼兒已開始學,「本地教學趨勢不同,平均八至十歲已組成一個管樂團,我個人認為要看學習心智,有學習能力的適合早學。現在有細碼或塑膠造的管樂,適合較細的小朋友用。」
揀管樂要啱嘴型
李sir指很多家長以為管樂愈小愈容易控制,「事實上剛剛相反,愈細件的管樂氣壓和阻力更大,吹奏起來可能更辛苦,愈大件的樂器氣阻較低,反而較容易上手。」他建議家長從三方面去揀選適合孩子的管樂,「首先是小朋友的體格,雖然細粒都可吹奏大樂器,但身形較大的小朋友較有優勢。另外,要看小朋友性格,例如長笛、小號屬高音樂器,在樂團擔當領袖的角色,太內斂的小朋友未必適合。再來就要看嘴形,即是『啱唔啱嘴形』,飽滿、豐厚的嘴形較配合中低音的管樂,振出來的聲音較好,如長號、次中音號、大號,而高音的管樂因氣阻問題適合嘴形較薄的人吹奏,如長笛、小號。」原來齒列(牙齒的排列程度)也有影響,特別學木管樂如單簧管、 薩克管,需要一排整齊的牙齒。
管樂買比租好
部分管樂樂器價錢不便宜,如雙簧管需過萬元、大號要花費一至兩萬元。有家長考慮租用樂器,不過管樂直接用嘴吹奏,比弦樂「貼身」,還是買樂器較好,而且基於衛生問題,坊間也難以找到可租用的管樂。家長最好在孩子學管樂前,了解他們的興趣及適合學習的管樂,免得孩子三分鐘熱度,白白花了冤枉錢。
管樂考核
管樂與鋼琴、小提琴等弦樂同樣分一至八級與演奏級, 都是經考評局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ABRSM )的術科考試及樂理考試。樂理考試於每年1月或2月、6月及10月舉辦,術科考試於4月至5月及8月至11月,至於文憑考試則於4月至5 月、8 月、10月至11月舉行。初學者目標為兩年考至三級,能力理想的可以一年時間由三級考至五級,資質好加上努力練習,六年小學階段可完成八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