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創夢家】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英語環境「國際化」津校
撰文:Renee Wu|攝影:Jacy(部份相片由受訪學校提供)
曾經面臨殺校邊緣 全校只有7位學生
2000年起,CMS與不少學校一樣,面對本港適齡入學兒童大幅減少,加入地區老化,鄰近又沒有大型屋苑,令小一收生人數急降,以2011年的情況最嚴峻,小一全級只收到7位學生。
宗藹雯校長說,「這是一個契機,面對問題,我們嘗試找解決方案,找出路。」了解到區內不少外籍人士聚居,其子女想入讀本地學校絕非易事。CMS決心進行課程改革,研究及設定「校本國際化課程」,以培育國際人才為方向,制定一套同時適合外籍學生及本地學生共融的教學方式。改革後的第二年已見成效,得到地區家長認同,學生人數急升。
為未來培育國際人才
「校本國際化課程」著重培育小朋友的世界觀,由於全校近46%學生來自38個不同國籍,本地學生佔近一半,學生需要認識彼此的文化及習慣,予以尊重及包融,和平共處。宗校長指除了校內如世界縮影,也會開辦交流團,讓學生走出香港,認識世界。「我們早前帶學生到杭州探訪當地小學,逗留了3至4天,得知當地小朋友的興趣主要是看書,居住環境比香港大多了。」今年四月更會探訪悉尼當地小學。
「中心」由老師轉移到學生
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中心,老師單向式授課,學生能吸收多少,只能透過功課、考試才能得知。CMS把中心由老師轉移到學生身上,上課的位置改變了,全班學生會集中坐在課室中心位置,稱為「基地」,把同學與同學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大幅收窄。「彼此親近了,更容易建立信任,增加課室之間的對話,學習氛圍會提升。」
CMS重視照顧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獨特性,老師需要逐一觀察學生的學習特式、需要、能力、態度、思考模式,把資料填進excel,再針對每位學生進行針對性「分組分層」教學。
中、英、數 分組分層教學
為了照顧每位學生的獨特性,中、英、數三科均會分組授課,根據老師的評估,學生分為「Star class」(星星組)及「Sun class」(太陽組),星星組的課程內容更廣更闊,配合自主學習,太陽組方面,老師會給予更多個別指導,增強師生關係,讓教師更有空間提升學生自信心。分了大組之外,老師再把星星組分層,務求更貼心地因材施教,不會被傳統套餐式課程限制學生的無限可能。
以英語為例,課程設計會因應同學英語能力而作出調適,例如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同學,課堂彈性及延展空間大,能滲入及實踐高階思維、觀點討論、創意寫作及公開演說的元素。而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同學,除了基本課程加強聽說讀寫的語文技巧外,大量閱讀是CMS英語課程的重點,無論是英語為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同學都加入各種文體及題材擴闊同學的閱讀經驗。
學校致力培育學生掌握兩文三語的能力,故他們在中文科學習,需要掌握普通話及廣東話的能力。學校不但有第一語言中文課程,亦與專家合作設計了校本第二語言課程。在這裏,無論華語及非華語學生,都有機會學習第一語言中文課程。
在第一語言中文課程中,透過戲劇教育,同學有更多機會就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討論、分享、創作,從而擴闊他們的思考能力,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甚至釐清價值觀,達到「戲劇以載道」的目的。每年的文學周,透過閱讀不同文學家的作品,包括:吳承恩、何紫、金庸等,擴闊對不同年代文化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中文課程則運用「小步子」學中文的策略,讓非華語學生把中文學習融入生活中。他們同時也會透過學習簡易版的古典文學作品,如:《西遊記》、《三國演義》來提升中國文化素養。
少功課、少考試 =「happy school」?
不少家長心裡認為,學校少功課、少考試,便能提供「happy school」的環境。宗校長不太認同:「這不是正確的價值觀,做功課也是一種訓練,有助培養個人責任感,把工作及目標完成;面對測驗及考試,雖然感受到壓力,但會努力溫習,結果好與壞,懂得檢視自己的不足。我心目中的happy school,是學生能享受學習的過程,建立起自信心,感受到自己在進步,自自然然覺得開心。」
面試安排
宗校長表示,6月中央派位之後,第三輪進行面試。參加面試的小朋友會被安排在一個課室內玩,老師從旁觀察小朋友的禮儀及態度,毋須進行面談。家長則需要分組,分享彼此對教育的看法,表達對學校的認識等,校長及老師會根據家長的理念是否與學校方向一致,從而作出選擇。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Catholic Mission School
地址:香港中環律打街
電話:25477618
網址:www.cms.edu.hk
學校類別:資助(全日制)
學生性別:男女
辦學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
宗教:天主教
創校年份:1967 年
教學語言:中、英文
學校設施:禮堂、操場、電腦室、音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