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讓教育開支回報最大化 窮養孩子塑正確價值觀
撰文:測量師羅珏瑜|圖片:Shutterstock、受訪者提供|編輯:Ruby
中國人的社會,普遍流傳著一個觀念:「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因此,無論家庭環境怎麼困難,父母總不會吝嗇花在孩子的教育開支。
卻,父母投放在孩子上的教育開支,有沒有辦法計算回報?經濟學裡,有個理論名為「人力資本論」(Human Capital Theory),即將人力視為一種「資本」並投資於經濟生產上,為社會創造價值,而教育就是其中一個增加人力資本的方法。就人力資本論的觀點,個人在教育投資愈大,人力資本愈高,學識技能愈強,工作效率愈高,所得到的報酬也愈多。如果按教育開支作為一種投資,那計算「教育回報」會是其中一個量化這投資的方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隔數年便會出具教育概覽,而此概覽會採用內部回報率的方法來估算教育回報率。內部回報率就是在撇除時間因素後,投資於大學教育所得的未來收益相等於前期投資成本而達至還本的回報率。
香港的大學教育的回報率約為10.9%,香港的數字略遜於美國和歐盟的相應數字回報率為11.1%12.0%),但顯著高於加拿大、日本、德國及韓國的數字回報率為3.8%至8.6%,種種數字顯示,投資在人力資源的回報是非常可觀,特別在高等教育上。
然而,高等教育的人力市場近年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能者居之再不是必然的事,人浮於事變得平常,在職場裡,家庭背景、社會地位或人際關係網絡便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孩子的將來除了教育,還建基於不少因素,有說「嬴在射精前」也不無道理,人的成就往往取決於幾代人建立的網絡與財富。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改變孩子出身的家庭,卻可以為他們選擇正確的未來。教育是件很微妙的事,讀書重要,興趣班重要,卻,與其把教育重點放在「硬件」上,把孩子訓練得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倒不如多花時間塑造孩子的價值觀與性格。
身教勝過金錢萬貫,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往往比金錢來得重要,參考外國教育界的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取。」讓孩子從小知道幸福不是必然,讓孩子在成長時吃點苦,再富的家庭也要窮養孩子,令孩子學會艱辛,剛看到報章分享一則真人真事,一個出身於基層家庭的學生,直言曾為家中經濟環境感到苦惱,幸得校長及老師協助申請獎學金,幫補學費及書簿雜費,令他放心追逐大學夢。
他指家中沒有自己的房間,環境較為嘈雜,難以集中精神溫習,故預備應考DSE期間,每日放學會到自修室溫習,直至圖書館關門。結果重拾學習興趣,更在中四時考獲全級第一名。由考包尾變全級第一。所以只要多用時間和愛建構孩子的童年,而不只是盲目利用金錢換取不適合孩子的成長之路。
成功,不是做第一,而是做唯一。以自身為例,有人以為我識得人多,可以安排兩兒入名校,但他們是靠「大抽獎」(隨機派位)派入津貼小學,否則,他們知道入名校係靠阿媽就不好,我亦希望他們可以行自己的路。所以平日我會用好多時間教他們對與錯,正確價值觀。當然,小朋友都有情緒,家長就要先了解孩子發脾氣原因,疏導他們的情緒,而非只命令「不准發脾氣」。
商業評估師,測量師,管理諮詢公司老闆,女企業家,專欄作家,兩個小男孩的母親。每天過著精神分裂的生活,遊走職場與家庭,兼顧事業與育兒,在工作賺錢在家裡花錢,生活每個決定每段對話,都需要智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