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

普教中未必一定好

教育

廣告

有報導指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表示撐「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他認為用普通話教中文,對寫作方面好很多,令「普教中」再次掀起爭議。

其實早前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向委員會提出普教中政策,將普教中定為中國語文科的遠程目標。究竟學好中文與普教中有無關?普教中學生一定優秀過人?

普通話語境增多
逾七成本地小學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以大埔區為例,在十八間小學中,只有兩間學校全以母語教授中文科。普教中成效真的很大嗎?近日,舉辦普通話水平考試的GAPSK 研究顯示,初小組及高小組在筆試考獲B 級或以上的考生比率高達七至八成,口試則較差強人意。GAPSK 項目主任指出,本港學生在口試上的表現普遍較弱,顯示考生日常生活中仍未能掌握普通話為溝通語言,是語境不足所致,認為「普教中」能改善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下頁:母語學中文成績較好

母語學中文成績較好
香港學生能夠學好兩文三語確實有利升學就業各方面。不過,許多學者及家長對於「普教中」着眼點並非學好普通話,而是用哪種教學語言教授中文才會有最大效益,他們普遍認為是母語廣東話,而非普通話。較早之前,一家電視台找來一對就讀五年級的雙胞胎,哥哥以普通話上中文課,弟弟則在同一小學用廣東話上中文堂,二人進行由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設定的測試,結果發現相同基因和成長環境,用不同方言學習中文,他們的母親及學者均指出,弟弟中文成績明顯較好。

學校亂推普教中及廣教中
根據《學校概覽》,很多學校以「普教中」為賣點,然而,家長需了解學校實際推行的政策,因為現時學校可自決推行「普教中」,可按師資的準備、學生的水平、校園語境、課程編排、學與教的支援等來計劃推行「普教中」的步伐。不過,這樣卻苦了學生。

例如有學校為了要在三年級和六年級的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取得好成績,選擇性地在二、三、五、六年級轉以粵語上課, 讓學生全力應付TSA。學生於小一可能剛習慣「普教中」模式,但突然轉作「廣教中」,再過兩年又轉回「普教中」,當作學生適應力超強「話變就變」嗎?

下頁:學好中文不是只靠說普通話

事實上,參考「2012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結果,顯示在六十五個參與國家或地區中,香港在閱讀能力方面排行第二,使用普通話的台灣則排第八,此證明教學語言與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沒有必然關係。而學好中文有很多方法,例如多閱讀有助擴闊識字量,助提升寫作能力,不是只靠說普通話。

「中文程度高低,並非由教學語言決定,太早以普通話學中文,反而窒礙兒童學習語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

「我手寫我口,『普教中』對學習中文有幫助,但只是很有限,用詞造句仍然要學習。」——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前首席講師何國祥

 

撰文:Esther Ngan
編輯:Heidi Lau
攝影:Clay Lam、新傳媒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