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字之爭

教育

廣告

教育局《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中,提出一項「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 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雖然教育局已重申諮詢無意圖以簡體取代繁體字,但確實引起各界對於學習簡體字之憂慮。

簡體字納入課程?
去年十二月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公布一份諮詢,建議中小學生要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事後教育局澄清無計劃在中、小學階段規範學生在常規課堂內學簡體字,沒有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的意圖。另外,局方強調繁體字的地位,小學應避免過早同時學習繁簡二體,混淆字形,一向建議只在中學階段,酌量助學生建立簡體字認讀能力。然而,今次將認讀簡體字作為教學目的寫入課程綱要,難免惹人擔憂,例如老師需要在課堂上教簡體字?學生在考試默書寫簡體字會扣分嗎?普遍學者認為,學簡體字不難,日常生活中自會學懂,不用刻意在課程諮詢提出。

最緊要正字
繁體字是正體字,也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從漢字結構及教學來說,要學懂某個漢字,須掌握「形」、「音」、「義」三方面。而筆劃較正體字簡單的異體字就是簡體字,又稱「簡化字」、「簡字」,由繁體字衍生出來,基本上識繁體字就容易識簡體字。

許多人反對學簡體字的原因,是指它沒有意思,欠缺「形音義」之美,漢字簡化後的差例子很多,「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有雲無雨,開關無門, 鄉里無郎」而出現「親」、「愛」、「產」、「厂」、「面」、「運」、「導」、「儿」、「涌」、「云」、「關」、「鄉」。只有少數例子如「众」(眾)和「体」(體)可以精妙地表達該字意思。還有,一些簡體字亦是繁體字,易讓人混淆,例如「後」與「后」及「隻」與「只」。其實,不少內地學者反過來要求學習繁體字。

生活中學習
香港學生從日常生活就可學到簡體字,毋須刻意在課堂學習。以下有些例子可參考:

• 簡體字版書籍便宜,吸引部分人選購,閱讀喜歡的課外書,自會有動力從中學簡體字,猜測加上查字典就可以,初入門可選購少字多圖的繪本。
• 海外綜藝節目大部分都是簡體字字幕,寓娛樂中學習。
• 互聯網有不少使用簡體字網站,瀏覽時自會有機會接觸。
• 商舖、主題公園都有不少繁簡標語。

 

撰文:Esther
相片:Think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