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件美國留學家長緊張事 增子女壓力 專家:煲劇、打波、飲茶都算準備
美國留學家長緊張事1:「皇帝唔急太監急」媽媽緊張孩子升學
「你仲係到煲劇?!就嚟去美國啦,快啲溫吓英文啦!」
Sammi 躺在沙發,目不轉睛地盯著平板電腦,對於媽媽的聲音毫無反應,繼續沉醉在戲劇的世界裡。
距離Sammi到美國當交換生還剩下一個月。所謂「皇帝唔急太監急」,Sammi 媽媽這陣子不斷為女兒赴美的事情張羅,又是網上搜尋美國的生活資訊,又是不斷觀看有關美國升學的影片,希望把女兒在美國可能會遇到的情況盡覧其中。
「Kiki,Sammi 去美國啲嘢係咪準備好曬啦?仲有冇嘢漏?我上網睇好似話要買雪靴,係咪要買定先?」Sammi 媽媽聯繫我。
美國留學家長緊張事2:出發前往往最緊張
其實Sammi 到美國當交流生的事前準備已大致完成,我很明白等待出發的日子往往是最難熬的,不少家長在這段時間會變得特別緊張,生怕準備不足,或遺留了什麼。因此,我們在同學出發前都會舉辦升學講座,讓家長和同學了解出發前應準備什麼以及心態。
「係呀,雪靴係其中一樣可以準備嘅嘢,來緊星期日嘅講座都會提到同學要點預備。」我說。
「宜家Sammi 日日係屋企Hea,除咗煲戲冇其他嘢做,叫佢溫下啲英文又唔理我,都唔知係我去美國定佢去美國。」Sammi媽媽半開玩笑說著。
「咁係好事呀,起碼佢唔會好緊張先,平常心好重要。」
「但佢啲英文唔得呢,學校英文成績都係掹掹緊,去到唔識同人溝通點算。」
美國留學家長緊張事3:替孩子報讀英語補習班
很多家長會擔心子女到了外國因語言能力有限而不能正常生活。因此,他們會在子女出發前替他們報讀英語補習班,力求作「最後衝刺」。可是仔細一想,這效用有多大呢?
我們一般都不太建議學生為了「跟外國人溝通」而參加補習班。語言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即使同學能把補習時學到的東西牢牢記著,也不能保證在美國生活時發揮具大作用。
出發前抱平常心 到當地仍能興趣如常
因此,我們建議同學出發前保持平常心便可,不需要刻意準備太多。同學可繼續做喜歡的活動、繼續自己的興趣。如擔心英語能力有限,可多看感興趣的英文書籍或影片,甚至像Sammi 般看美劇也絕對沒問題,看英文字幕也沒關係,反正就是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接觸英語即可。
「仲有就係,你知Sammi 平時唔係好出聲嫁啦。唔好話美國,喺香港朋友都唔多,我都驚佢去到美國識唔到朋友。」Sammi 媽媽接著說。
相信這不止是Sammi 媽媽或家長們的擔心,準備出發的同學們也會有這個憂慮。他們會擔心到了美國不知如何跟當地人打開話閘子,又擔心自己的英文程度不足以表達自己,落得尷尬收場。
如實分享「東方」喜好外國同學更感興趣
其實答案很簡單:你在香港如何結識朋友,在美國也是如此。交友在乎真誠,同學不需要刻意尋找「共同話題」,只要如實分享平時在香港的生活便可。如平日喜歡看美劇或韓劇,便談最近看的一部劇集;如平日喜歡打籃球,便談有關籃球的話題;如假日喜歡跟家人飲茶,便談香港的美食⋯⋯ 換個角度思考,他們對東方文化必會感興趣,因此同學不必太刻意準備什麼話題,這反而會顯得有點不自然。
勿讓留學變心理壓力
另一個很多同學出發前的心理壓力是:「我到了外國要結識很多新朋友」。我們對未來會有許多期望,這是好事,但若這些期望對自己構成壓力,便有點本末倒置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赴美讀書是「展開人生新的一頁」,這說法倒沒錯,但亦不代表同學要完全摒棄過往的自己「重新做人」。正如Sammi 媽媽所說,Sammi原本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孩,即使到了美國讀書,也不可能突然變得外向,到處結識朋友吧?反而從結交三兩好友開始,社交圈子自然會慢慢擴大,這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而不需要強迫自己變成另一種人。
我們一向認為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升學不只是讀書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過程,當中會有許多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家長和子女不用過份焦慮,只要做好能控制的,剩下的都是子女成長和更認識自己的機會。
16歲到美國留學,於美國攻讀六年,畢業南加洲大學(Universtiy of Southern California)Marshall商學院創業系,以親身經歷為海外升學領航。過往八年間協助超過百位香港同學融入美國、升讀大學,為留美同學於當地取得當地工作,並入職500強企業。正職為升學顧問,開辦美華文化升學,副業與新朋舊友把貓談心,與家長同學論盡美國一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