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銘學校師生動手創建「安樂窩」 恆持Learning by Doing培養主動學習
廣告
「LBD」是Learning by Doing 的英文縮寫,直譯意思就是「動手學」,但字眼以外卻蘊藏重大理念!自2016年開始,非牟利機構「教育大同」在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開展了名為「感・創・做」計劃,以推動「Learning by Doing」。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對所學的人、物、事有所感受。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正正希望可以透過「LBD」的創作過程,讓學生培養出創意思維,以及人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組織能力!
動手創建「安樂窩」
而在剛剛過去的年度,「Learning by Doing」就以「安樂窩」為單元項目之一,讓一眾同事在老師協助底下,在校院內建構自己的安樂窩。其中,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就是參與學校之一。譚鳳婷校長表示,參加這個「LBD」計劃成為夥伴學校,老師可以在計劃的框架下設計出依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來制訂的課程,利用體驗學習法組織課堂,而學生也可以學會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和分析,亦鼓勵小組協作解決問題,並從中建構知識,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

融合STEM教學 在玩樂中學習
今次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參與「LBD」計劃的為小二年級學生,面對構建「安樂窩」,當中有不少問題需要面對,而老師的角色除了協助,還需要融匯教學,令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學習到相關的知識以及應用。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的項目負責人張老師:「今次參與計劃的小二年級有20人,分成4組。所以成品會有4個。在進行計劃之中,學生都會遇上不同的問題,這正正是個最佳的機會教授例STEM、STEAM的知識。」

張老師補充,同學所設計的「安樂窩」可以天馬行空,有的會想加入水源、有的會希望有燈光照明。在情況許可,想法正確的話,老師都會盡力協助實現。張老師:「好似有其中一個設計,同學想在內裡添置燈光照明,我們老師除了會張羅材料之外,還會教授電力知識,通電方法。學生非常感興趣!」

正面體驗 持續活動培養主動學習
譚鳳婷校長表示,總括而言同學在「LBD」的體驗都是正面,除了讓同學體驗到玩也可以是學習,也能透過動手做,真正做到主動學習。所以除了「LBD」,校內部也會定期舉辦「跨學科閱讀計劃」,繼早前順利完成的「認識化石與礦石體驗日」後,近日再度舉辦「中國文化科技同樂日」,以中國文代糅合科技設計,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今科技的發明。而明日2023年1月14日,更開放到公眾參觀,有興趣的家長和同學都可以來臨體驗。

圖片來源: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提供